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良工织蝉翼 百年作遗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良工织蝉翼 百年作遗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侨篮是清末民初广泛行用于江浙民间的一种高贵竹编器物。这种竹篮,工艺精湛,是我国传统竹编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曾是大家闺秀们的闺中珍爱,如今成乃收藏爱好者的庋藏珍品。

方桥蓝的起源

古镇方桥位于浙江省余姚市西北处,这里历来是富庶2地,镇上有长冷江穿境而过,江上横跨一桥连接东西街市,镇上商民夹岸而居、两岸店铺,鳞次栉比,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方桥并不产竹,但在清末民初,这个占镇却以竹编业盛极一时,誉享江浙(图1)。

蜕到方桥篮的起源,还得先从方桥镇上的刘姓人家说起。刘家,世居方桥,据宣统二年(1910年)敦睦堂本《余姚开元刘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景崇,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由上虞蛾眉迁至余姚开元乡,传至五世孙克俊、克家、克恭、克思,遂别为庵宅、后宅、南新宅、东新宅四大派。谱中有一称“东新宅大七房三房”的支房,自明末清初以来,房下有匠人以竹编技艺见长,世代相传,到了嘉庆年间,三房裔孙刘新源所编各式竹篮,以精美细巧,名扬邑中。刘新源生一子名刘瑞春。刘瑞春生有二子,长子刘通山(1874~1933年),次子刘德山,兄弟俩从组业,经过数十年艺术智慧的积累与辛勤劳作,终于把组传的竹蓝夜发展到了鼎盛。

刘通山是一位把竹篮编制与人文岂术融为一体的熟把握。他打制的竹篮,构思精妙,工艺精湛,匠气尽脱,古趣盎然。有关刘通山的逸闻,姚北一带有一个传说,据说刘通山年轻时,其竹编技艺已十分了得。当时,姚西有一个姓邵的员外,家有六个女儿,个个长得貌如天仙,有一年,邵员外在为女儿操办嫁妆时,欲打制一些竹篮,但不知请哪里的师傅好,于是他向邻村的王员外打听,王员外戏说:“方桥刘通山打制的竹篮可是比你的千金还漂亮啊!”邵员外不信,于是遣家丁到方桥刘通山处订制了2只竹篮,5个月后,竹篮按时送到,邵员外看到刘通山打制的竹篮果然格调高雅,精美绝伦,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邵员外就把最疼爱的六女儿许配给了刘通山,成婚之日,邵员外不仅陪嫁了数船嫁妆,还给了二百两银子作为压箱银。几年之后,刘邵氏把二百两压箱银拿出来给夫家作为开辟作坊的本金,此后,刘家的作坊越做越大,竹篮也越做越精,刘通山与方桥篮自此名声大噪。

方桥篮的工艺与制作流程

民国5年(1916年),杭人徐珂在其名作《清稗类钞》中曾对余姚方桥篮的形制及制作工艺有如下的描述:“余姚方桥亦产竹器,而多作匾丝,用两斜面之铁板抽过,丝阔而薄,经风欲飞,文具篮内用木板作墙,傅以编成之簟,如席纹绉纱。”可见这位杭州人对这种产于余姚的竹编器物曾经作过一次较认真的探究。

在方桥篮的制作过程中,素有雕花世家之称的陈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方桥镇陈氏雕花第七世陈裕成老人保管的一册陈氏两钞堂《陈氏宗谱》(图2)记载:方桥陈氏高祖陈天相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宁波西乡高桥陈武举漕迁至方桥镇灯店漕,以开设灯彩铺为业,又兼长技术手工,精雕百子人物、花卉篮环,远近驰名。陈天相晚年归居鄞西。方桥陈氏以有信公为第一世,有信公系陈天相之孙,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随祖父迁居方桥时,年仅五龄,后孙承祖业,陈氏在方桥扎根创业,渐呈规模。传至第五世陈瑞昌、陈其昌这一代,陈家掌握的雕亥Ⅱ技艺更显娴熟。陈氏雕花以精雕人物,花鸟见长,凡器物之浮雕、透镂、堆作,无所不能。清代中期,陈家的雕刻、刘家的制篮,在名气上不相伯仲,两家在器物制作过程中多有合作。到了光绪年间,刘家三房的竹篮作坊在刘通山主事下顺利快速发展,陈瑞昌、陈其昌及陈氏雕花第六世传人陈敬麟、陈敬良等受刘通山之聘来到了刘家,专业从事雕刻各式篮环。刘通山的竹篮作坊有了陈氏雕花匠人的鼎力相助,事业蒸蒸日上。

刘家擅编,陈家擅雕,刘、陈两家珠联璧合,才成就了方桥篮的美轮美奂。方桥篮在制作上力求精雕细作,编制篮篾,不取华丽,只求以精细缜密取胜;雕刻篮框、篮环,运用较多的是工整雅致的回字纹饰以及有吉祥寓意的历史典故、花草鸟兽等图案,其整体风格古朴典雅,规矩大方。在制作过程中,坊主刘通山对编作与雕刻把关极严,凡制作不到位的竹篮一律不准出坊外售。这个时期的方桥篮,其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方桥篮的款式有梳头篮、烧香篮、菩荠篮、果子篮、考篮、帐篮、幢篮、鞋篮等十余种(图3~图6),其篮体使用的精篾,取材于本邑乡间的金竹,这种形如芦竹的家园细竹,有篾性精韧,色泽如嵌金丝的特点。刘通山对金竹的选用十分讲究,取材要求必须是三年以上的成竹,通过剖青、卷竹、剖竹、开间、劈篾,抽篾、刮篾等工序,制成篾片与篾丝,其篾片薄如蝉翼、篾丝细若发丝。方桥篮的篾面编制以穿丝为主,在编作过程中,刘通山立有严格的坊规,凡上品篮篾面,每一寸长度内编织蔑片的数量均有规定,不得偷工。方桥篮的篮体由内外两层组成,方形篮外用精篾。内用生漆白杉隔板,圆形篮则外用精篾,内层用粗篾编成的篾面。篮底衬板均使用木板,所见木料以白杉、楠木为主,篮内板料隙缝间还贴有黑胶油布,这样可以保证竹篮的合密与牢固。

方桥篮的篮夹均由毛竹制成,为防备篮夹日久生蛆,制作前需把毛竹风干三年,然后烘青成型,再交由陈家匠人精雕成品。陈家雕花匠以构图古朴、刀法娴熟见长,制作时藏锋不露,打磨精到,所雕人物栩栩如生,形神毕肖;所雕花草疏朗有致(图7―8)。方桥篮的篮环上部一般刻以规整的线条纹,间有寿字或十字纹,这样的刻工与篮体边框风格相融合。有一些方桥篮的篮环上方两侧还配有锁孔,外镶精美的白铜扣饰,铜饰上还有精巧的刻工,两侧铜饰间可用一条铜匙锁住,配以精巧的小铜锁,十分精致得体。

方桥篮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髹漆,竹篮制成后,还要髹上数道薄薄的生漆,要求漆质如水,清淳透亮,也有一部分方桥篮用的是微透的黄髹,这两种漆料所髹的竹篮通体油亮。故传世方桥篮,历经百年仍能晶莹光亮。

方桥篮的鼎盛时期

光绪年间,随着业务的发展,刘通山、刘德山兄弟把刘家三房穿堂辟为制作工场,还从宁海聘请了许多簟匠师傅,专门为作坊劈制精篾。据现居刘家三房的老年人讲述:刘家作坊最兴旺时有20多名宁海簟匠和数十名本地匠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一个叫“启分师傅”的作头。那时,经常有大批的毛竹与金竹从长冷江刘家三房的马鞍埠头上岸(图9),堆满了埠头边的晒场。

方桥篮声名远扬后,前来订篮的商贾富户络绎不绝,其中以县内牟山、马渚、姚城、泗门的大户人家为主,其他还有一些是来自绍兴、宁波,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的富户。凡刘通山作坊所出优质篮品,一般均会在篮体底板上盖上“余姚方桥镇刘氏通山精造名篮”印款(图10)。一只精美的竹篮,打制时间少说两个月,多则半年,耗时百工以上者,需要好几百斤谷钿,如果是刘通山亲制的精品,甚至还有一只篮卖到上千斤谷钿的。由于方桥篮制作周 期长,一些富裕人家在女儿过了10岁后,就张罗着为女儿的嫁妆预订各式竹篮了。他们派管家来刘家作坊定下款式并交付订金后,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到现货。每年元旦前后是取篮的高峰期,此时三房马鞍埠头远近泊满了前来取篮的船只,交付时一般以秤谷抵银为主,船上的家丁把一袋袋的谷米抬上河埠头,然后在刘家库房取到贴着标签的竹篮喜滋滋地运走了。

在与刘家三房一位80多岁的老人闲聊时,老人说到:刘家作坊曾经制作过一只龙鹞,仅龙头就有2张八仙桌大小。龙须系苎麻制成,龙身上设有鹞灯,龙鹞平铺足有5间屋面之长,鹞线板有小板凳大小,放飞天空后壮观无比。方桥石坝坎的四房店王欲出价300大洋买下这只龙鹞,但刘通山没有应允。后来,这只龙鹞在一次放飞过程中,崩断了鹞绳,腾空而走,摔落在方桥东南毛家附近的乌卜山上,事后,三房人均认为是个不祥之兆。

方桥篮传人今何在

据年已70岁的刘通山外甥孙茂灿老人回忆:20世纪20年代,刘通山因制作精篮用眼过度,而不得不靠吸食乌烟提神,后来竟吸到成瘾。刘通山生有二子,长子早丧,二子刘志镛因爱好麻将,后渐渐无意于竹篮行业了,刘志镛娶妻后生有二子均早天,后来,刘志镛在27岁时,生病去世了。为承续门户,刘通山请三房族长出面,把弟刘德山的儿子过继到了门下,但这位继子没过多久也病故。1933年,刘通山不幸感染了一种俗称“碧罗痧”的传染病不治而亡。当时刘家作坊正处于兴旺时期,刘通山一死,作场内一时群龙无主,一些工匠见无人支付薪金,大多辞工返乡了。不出3年,方桥篮作坊就匆匆倒闭了。

现年46岁的陈春岳是方桥陈氏第八世(图11),据陈春岳讲述;刘通山一生共收徒3人,他的父亲陈裕萃是关门弟子,陈裕萃12岁时跟随刘通山学习竹编手艺,3年后,刘通山就去世了。陈春岳过去曾听父亲讲过;刘通山曾打出过一寸48条篾片的竹篮,而他最多只打过一寸36条篾片的竹篮。陈春岳的伯父陈裕丰学的是雕花技艺,民国时期因逃壮丁而荒废了手艺,回乡后,见方桥篮作坊已散,只好以务农为生。后来,陈裕萃与刘通山的另外两个徒弟均没有传承刘通山衣钵。

刘通山,一位伟大的竹编匠师,他精湛的技艺,在中国竹编工艺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如今,方桥篮的制作工艺已由余姚市文化部门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名单,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对这种竹编藏品进行探索与挖掘。

责编 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