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学研究总是在两个极端徘徊:一种是只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是在枝节性的微观领域中“小有作为”,零敲碎打,点状突破。另一种是“上位概念满天飞”,教师在阳春白雪的浸润中似乎已经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观念系统,因此教师仍然处于“愤悱”状态,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为了改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低效的学科教学研究,学校在“新基础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开始了结构化教学研究思考实践。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之内。结构化方法的基本要点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

一、研究路径结构化――结构化教学研究的起点

“新基础教育”重视管理工作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但是重心下移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管理者对即将推进的各项工作有一个先期的系统性思考。只有经过整体关联式的系统思考之后的“重心下移”才不会迷失方向。如学校语文学科组在启动“抒情类”课型的研究之时,没有急于“重心下移”,而是采用“实践重心下移,提炼重心上提”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逐渐在全新的课型研究中找到落点,使研究的推进呈现出清晰的路径感,让教师一下子觉得“课型研究”不再陌生。

1.呈现结构,点状交流。

在启动此项研究之初,语文学科组赴负责人在前期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先形成结构化研究的路径图。

通过这种结构性的呈现方式,将这一全新的课型研究彼此关联的“研究落点”和“研究整合点”呈现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全体语文教师原有个性化研究积淀。每个教师基于以往的实践研究,畅谈自己对于某一个研究落点的思考和原有经验。这种研讨充分唤醒了每一位教师曾经的研究焦点,这样的话,全新的研究就纳入了教师已有的认知体系或实践体系之中,使课型研究不再陌生。

2.点状深入,以点带面。

当每个项目组产生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之后,教研组层面开始了第二次“成果集聚”在和三个项目组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教研组形成了第二份“抒情类课型研究月历”――此月历将三个备课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第二次的结构化梳理,大致形成了若干共识。

(1)“抒情类”课文的概念界定

“认知类课文”侧重于“知趣”,主要向学生传递认知信息。行文语言相对客观、理性,一般不会出现生动的真实场景的描写。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或传递相关的科技、社会人文知识。如苏教版中的《跟踪台风的卫星》《沙漠中的绿洲》等。

“抒情类课文”侧重于“情趣”,往往依托于具体事物抒发主观自我对于客观世界的情感认知,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类课文往往有明显或暗含的情感线索,语言清新,情感充沛。如苏教版中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桂花雨》《爱如茉莉》等。

“明理类课文”侧重于“理趣”,往往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于自我、人生、社会等的态度。有的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的则以具体的事例,或抽象的逻辑推理来阐述自我的观点。如苏教版中的《学会合作》《最佳路径》《苹果里的五角星》等文章。

(2)“抒情类”课型的价值追求

一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呈现,使学生依托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一般情绪”、“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基础上,丰富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

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使学生在不可回复的课堂生命历程中得到独特的学科逻辑滋养――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感抒发”的方法,并最终形成基于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结构。

三是通过教学过程的结构化设计,使教师逐渐形成教学中的“结构意识”,并能以这类课型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来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这种课型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其独特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结构化――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核心

研究路径的结构化,只是有效解决了一个前提问题――专题研究之初的路径规划问题,然而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横亘在了日常研究和专题研究之中,使之始终成为专题研究日常化问题的最大障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研究内容本身进行一个结构化的设计,使每一位教师在潜心于课型研究的时候,让专题研究有“共振点”,有“嫁接点”,有“落脚点”。

1.提前规划,让研究内容走向“序列”。

通过研究内容的序列化架构,“抒情类”课型有了更具体的抓手。例如:通过对苏教版12册教材的整体解读,我们架构出“抒情类课型”的结构化内容序列。

2.适时介入,让研究内容走向“有向”。

当“抒情类”课型研究进行到中期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一些相似的困惑:我们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挖掘出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奖文本的育人价值转化出来?我们进行了“有向开放性教学活动的设计”的专题研讨,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讨成果,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就“涛声依旧”?当这些问题产生的时候,教研组就敏锐地感知到由“有向开放”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就需要教研组适时地介入研究,以更好地引领研究向纵深发展。我们在研究“抒情类课型”的中后期,逐渐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指向于价值转化的有向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样一个落脚点上。

3.巧借资源,让研究内容走向“开放”。

伴随着转型成功,日常研究和专题研究日渐融合,或者说专题性研究已经弥漫于日常研究的每个阶段。此时,创造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实践研究开始走出课型研究启动之初那种相对封闭的结构之中,而日益呈现出结构本身强大的“再生能力”――研究逐渐由某个封闭系统中的“点”进入到开放性的“域”中。

这个过程是对于研究内容或专题的重新建构,使研究者开始跳出课型研究看课型研究。教师逐步找到了课型研究与普适性课堂教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交集”。于是这一交集成为了后期研究的新的结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