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思维,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肯定评价,促使学生发展性成长。

【关键词】问题 情景 思维 策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0

教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能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解决问题”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它从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过程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为此,笔者认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要做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发现和探索问题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知识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新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最后,是新知识的应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及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合作交流,分析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提倡温故知新,提倡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说,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围绕数学问题,让学生切磋交流,着意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比较,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知识层面逐步提高。比方说,通过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比较,学生可以从数量关系的组数与解题的步骤来区别,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理解题意;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验算;⑤作答。)在理解题意的时候,示教的老师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点拨学生再次分析问题。

三、探求学习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过程,需要用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采取比较好的策略,因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直观画图法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注重学习过程,科学肯定评价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问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数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4=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方面,“问题解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情境,提炼策略,发展思维,关注过程,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