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然智谷 科技巅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智谷 科技巅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设计为烟台科技馆投标方案,笔者通过对烟台地域文化的理解、科技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项目功能的定位和场地复杂地形的分析,对大型公共建筑群落设计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研究和尝试。

关键词: 山海之城和谐共存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本投标项目位于于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以北,胜利路以西,南山公园东侧地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于市区内用地紧张,项目要求将市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为一组建筑群或建筑综合体整体设计,成为未来烟台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设计立意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濒临黄海、渤海,南丘陵低山起伏,成合抱相拥之势,形成风格独具的山海之城。

通过对地域文化和项目功能定位的发掘,同时结合对基地与城市环境的思考。我们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

基地南侧红旗中路以南为大南山景区,西侧、北侧为市级南山公园,沿胜利路向北为中心城区,并一路通往海滨。如何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在这里的完美转换是规划设计的研究课题。

沿胜利路向北至中心城区,路东为历史保护区――所城,路西为新建当代文化地标建筑――烟台市文化广场,再向北,为国家保护建筑――福建会所。即将建成的科技馆将成为烟台市展现未来科技文化的新地标。胜利路如同一条时间之轴,联系着历史与未来,如何实现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的对接是规划设计的研究课题。

科技观其本质,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早期人类创造及使用技术是为了解决其基本需求,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是人定胜天的愿望的实现。而在科技与自然的对立中,逐渐认识到了科技是双刃剑。如今的科技的目标是让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更广泛的需求和欲望。因而科技馆的设计主题必将围绕“人、自然、科技”,如何能充分体现“人、自然与科技”的关系是规划设计的研究课题。

最终,设计理念确定为-----自然智谷 科技巅峰

自然智谷,取型于基地的原始地貌 。

基地南、西、北三面被山体围合,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向东北方向汇聚而成老虎岩水库,地貌含怀谷。规划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酒店、会议中心,形成群组建筑,贴临基地西侧、北侧山体布置,如山体中自然生长的部分,蜿蜒舒展,并结合地形,充分利用基地的高差,灵活的竖向设计,尽量减低建筑高度,使其如舞台的背景般,自然的融合于周边环境中,并进一步强化了基地的谷地地势。基地东南侧布置主广场,与北侧广场之间,结合地形进行高差处理。在铺地、照明等景观设计上,强化流水的意象,如同水流,蜿蜒伸展,汇聚于东北水库,与群体建筑共同合围而成“自然智谷”。

科技巅峰,取意于烟台山 。

烟台原名芝罘,公元1398年,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在此设奇山守御所,在北山设烽火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几百年来,烟台山历经沧桑,燕台山石刻更是烟台精神得体现。科技馆作为群体建筑的主题,树立于基地中部,取意于烟台山的硬朗与坚韧,又如同烟台山的石,石中闪耀着重金属的颗粒。同时也象征科技可以点石成金,如同科技之光撒向城市。

空间结构

群体消隐,主体突显的围合型布局

项目要求市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作为一组建筑群或建筑综合体,进行整体设计,立体切块管理,通过商业服务设施相连,力求形成一处大气、亮丽的标志性建筑群。要求与用地现状本身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体量庞大,难以契合于基地复杂的坡地地形内。因此设计采用部分综合,主次结合的设计手法,利用“柱廊”和“城墙”将妇女儿童中心、酒店、会议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群体建筑处理,而将规模、体量最大,造型要求最高的科技馆独立的布置于基地最显著的位置,彰显主体建筑的气势与地位。

空间布置充分考虑视觉景观资源的利用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沿基地西侧布置,主要采光面面向西侧南山公园,将秀美园景引入室内。酒店位于东北侧,沿水库展开,使得其内部公共空间和客房围绕水库水景布置,由于地势较为低矮,形成了很好的内部围合空间,避免了人流较多的北广场等空间的干扰。科技馆采用旋转上升的方式,整个建筑参观流线的尽端设计开放的天文观测大厅,面向南山。可远眺南山优美的自然景观。科技馆的屋面为开放的步道,与南广场相接,沿屋面而上,一路可尽览基地内外美景。

场地布局

南山天际线与建筑限高

胜利路是中心城区通往南山景区的重要道路。为使基地内新建建筑不遮挡胜利路沿线南山山脉的天际线,规划要求基地南侧建筑高度控制在海拔79米以下。通过三维模拟实景的反复论证,我们发现如果建筑体量较大,即使退道路红线25米开外,其对南山天际线的遮挡依旧严重。而如果减小建筑体量与场地相结合,建筑高度总体低缓,仅局部以点的形式突破限高,不仅不会影响南山天际线的美观,还会丰富其层次,共同形成新的景区天际线。因此规划将群体建筑尽可能远离胜利路道路红线,而且建筑高度低缓,并跟着山势的走势,从南向北依次跌落。主体建筑科技馆,位于基地中间,以点的形式,局部突破限高,形成顺应山势的丰富天际线。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和半地下空间。

基地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变化较大。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进行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半地下空间,进行建筑接地处理,在避免大挖大填的同时,消解了建筑限高低和建筑容量的矛盾。科技馆的附楼充分利用南平台下的架空空间布置,并合理设置下沉庭院满足其通风采光要求。同时在南广场架空空间下,解决部分地面停车和自行车停车问题。酒店设计也充分利用地形和水库水景资源,建筑沿水景敞开,并随地势层层跌落,形成入口大厅在建筑中部的独特布局。

建筑造型

科技馆

取型于烟台山,建筑如盘山之路,游人盘旋而上,象征崛起之路,科技之巅;象征探索之路,未来之巅;象征创新之路,财富之巅。盘旋而上得造型,也隐语科技探索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科技馆造型硬朗,时代感强。设计采用全金属幕墙上闪硕点点金光,如同烟台山的石,石中闪耀着重金属的颗粒。同时也象征科技可以点石成金,协同科技馆周边的场地灯光,如同科技之光撒向城市。建筑外墙选用金属幕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群体建筑蜿蜒伸展

规划将市档案馆、市行政审批中心及配套商业形成群组建筑,贴临基地西侧、北侧山体布置,如山体中自然生长的部分,蜿蜒舒展,结合地形,片状展开,并随地形跌落。其如舞台的背景般,自然的融合于周边环境中。

柱廊与城墙――构成群体建筑的整体形象

造型优美的柱廊一方面与历史轴线上的烟台文化广场有一定形式上的呼应,另一方面,典雅的收分,展示出西方古典建筑贵族般的特质,是烟台开埠文化的一种传承,最后它不拘泥于古典造型,而是采用全新的造型演绎古典的神韵,在继承历史积淀的同时,创新的形式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城墙设计取材于所城,设计响应地域文化的同时,并不是照搬古城墙的形式,而是取意城墙,利用全新的材料演绎现代的城墙。

景观规划

景观设计从“自然智谷,科技颠峰”的设计理念出发,对不同的空间进行不同的景观处理。

南广场为基地的主要形象广场,并兼顾科技馆室外展场的功能,北广场为科技馆人流集散广场。因此设计均以硬地铺装为主,结合少量绿化和水景设计。硬地铺装依照地势起伏,采用流线型造型,如蜿蜒的溪水汇入水库之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基地内“自然智谷”的景观意象。流线型广场铺装内镶嵌地灯,是广场的夜间照明系统。科技馆周边设置特效景观灯,在南北广场利用灯光效果营造碧波荡漾,缓缓北流的景观效果,如科技之光撒向世界。周边群体建筑屋面采用种植屋面,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与基地周边山体更好的融合。光的海和周边如山峦的建筑,形成山海之城的整体效果。在灯光下的科技馆如同琼楼玉宇位于烟波浩淼的水面之上,如海市蜃楼般给人如梦似幻的景观效果。

为突出各个单体的主入口,各个单体主入口广场空间均利用水景作为入口空间的景观标志。蓝天白云,碧波倒映中,建筑的主入口更为端庄大气,尽显尊贵气息。

为进一步强化自然智谷的设计理念,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设置“科技之树”,晶莹剔透的景观之树成为室外空间的焦点,更是雨水收集系统。

本方案在首轮投标中以第一名胜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虽然遗憾但毕竟是在山地地形和不规则用地条件下对功能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群落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