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概况

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改革重点,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在国内高校领先地位,为全国高校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本中心努力完成好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探索和实施提高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辐射上海,辐射全国。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验设计等的研究;继续开展实验教材和案例研究,探讨案例教学,编写新一轮实验教材。深入研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新技术:进一步强调高级专业训练,重视多学科交叉科研教学,突出综合性与创新性建设,并最终形成“三层次、三方向、一认证”的全方位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深入探索教学实验方法的研究。添加、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探索和研究建立虚拟实验室,降低成本、提高能力;增加教学资源开放率和共享性。建设好教学实践基地,为学校、上海市、全国提供优质的教学实验资源。每年争取开发两门学校精品课程、一至两门上海市或大型企业设立的精品课程。实验中心的改革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教学实验改革。

(2) 建设专业交叉的教学实践环境。

(3) 进一步研发实验教学资源库,完善实验教学网络环境。

(4) 进一步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

(5)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

1.1管理模式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是由电信学院、软件学院和计算中心共同构建的实验基地,实验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由学科责任教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课程质量监督等。实验中心拥有10个实验室,下设基础实验分中心、专业实验分中心和大机实验分中心。各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中心主任的统一协调下为全校计算机实验提供最优的实验环境,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也达到了最优。

1.2运行机制

实验中心是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教学基地,开放运行指导思想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及高度利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示范中心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中心制订了一系列制度确保中心安全、稳定、高效地开放;为保障中心的教学质量,中心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和质量保证体系。

1.3实验队伍建设

在长期的教学实验实践中,本中心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本科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针对当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科快速发展、愿意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人少和高层次人才难求的实际情况,本中心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了取得好的效果,建设了一支稳定的、爱岗敬业的、技术水平高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曾是本中心的骨干;现任院长蒋昌俊教授亲自指导、负责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上海市首届教学名师龚沛曾教授一直亲自带领学生实验。

1.4实验队伍结构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设主任一名,负责整个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副主任四名,分别管理基础实验分中心、专业实验分中心、大机实验分中心和中心的行政工作。以教学名师及教学带头人为核心组织计算机软硬件实验课程教师队伍。另外,根据学院课程实际情况,还聘请学院科研第一线教师兼职实验课程设计与指导,同时还实行博士生兼职实验指导工作,要求每一个博士生毕业前必须指导过实验。

培养培训优化是按照学院教学改革方案,每门课程由主讲教师、实验辅导和实验技术三人组成课程研究小组,研究与审定讲课内容、实验内容。对实验技术教师注重实验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与水平和团结协调等三个方面的培养。

2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情况

2.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本中心的指导思想、定位和改革思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实验需要,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所有相关的实验模块进行了整合、改造和提高,构建了按平台进行分类、分层设计的新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基础、应用与创新相脱节,专业与非专业相分离的状况。基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及创新的“四年不断线”的完整教学实验体系。

新实验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1) 三个平台: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创新平台。

(2) 分类设计

基础平台分为计算机软件通识实验、信息技术基础实验两个子平台;应用平台分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实验、大型机软件应用实验和信息技术应用实验三个子平台。

(3) 分层设计

平台中多数课程的实验按性质不同分为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综合型、研究与创新型三类,并进行分层设计。

组织架构如图所示:

2.2实验课程建设情况

共有两个层面的14门实验课程以及科技竞赛、实验创新活动等。

2.3实验室硬件设备建设情况

实验用房建筑面积 3100平方米,具有微机800余台,其他各类实验仪器2,000多台(套),总价值1000多万元;另有社会馈赠包括IBM大、中、小型机在内价值近1.2亿的设备。

2.4教学成果

中心开设的14门课程260个各类实验覆盖了全校21个学院70多个专业,开出率为100%;实验课程平均出勤率为98%,表明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通过学校测评网无记名投票)优良率为95%,总体评价为优良。具体课程及实验方案。同时中心近年来在实验教学、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5中心网站建设

为了实现示范中心的开放、示范与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建立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222.66. 109.20:8080/ ),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于网络一身,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不但可以起到宣传示范中心的作用,也能够促进中心管理的现代化。教学实验中心的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制度汇总全部采用规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网站涵盖了中心概况、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环境、效果成果、中心特色及实验课程导航,并设有bbs论坛系统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内容丰富、翔实,更新及时。

3特色及优势

3.1基础、应用、创新,层次分明,融为一体

为了实现“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培养目标,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既保证实验教学基础扎实,应用开发,激活创新,又使其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3.1.1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与平台

中心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构建了相应的三层实验平台“基础软硬件平台、应用软硬件平台和创新平台”,体现了打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面向应用,通过项目开发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中。

3.1.2校企合作综合应用的实验环境―大型主机

与IBM公司长期合作,建有目前国内唯一配备IBMeServer大型主机、中型机和小型机全系列服务器的教学实验平台,开设了大型主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开发和国内唯一的“主机银行业务应用”课程。

大型主机教学实验在国内率先引入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的Learning by doing这一适合工科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大力推广“项目驱动、案例导向”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角,教师转变为学生的顾问。学生须报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程项目选题,并以项目驱动,完全靠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则以顾问角色,每周与学生就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想法提出指导意见,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犯各种错误,通过对错误的纠正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正确理解。通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所探索的学生在自己做(Doing)的过程中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开发过程中被充分释放出来。

3.1.3严格的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对基础平台采用过程考核代替原有的目标考核,对应用平台采用项目答辩方式,学生必须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创新点通过严格的答辩和实验演示。

“主机银行业务应用”等应用平台课程,期末就是通过项目展示、演讲、答辩等评定课程成绩,其中项目选题的新意及项目实现过程中的创新性在评定课程成绩时占有相当比重。

3.1.4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在竞赛中激活创新

提倡“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创新活动贯穿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创新型实验使学生遇到新问题学会用新方法解决,同时又学到新的知识和新的实验手段。

成立了“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创新实践环境。学生自选或自拟创新课题,开发同济大学“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ITP―Student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或参加教授的科研项目,把教学实验提升为工程实验或科学实验。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竞赛。学生在竞赛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激励,增强了兴趣,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取得了优异成绩。

每年有800人次参加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近年来涌现了37个优秀创新作品、63篇优秀科研论文;在20项大赛中获得了40多个奖,特别是在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2006年进入前16强,2007年进入前8强(国内只有3所大学参加)。

2006年,在“全国主机应用技术大赛”中获2项大奖(共4项),在“花旗集团金融信息科技大赛”中获冠军(全国174队参赛),在“北美主机技术大赛”中获总决赛前10名。

3.2辐射示范效应显著

大型主机除了在同济大学起了重要作用外,还向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提供教学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持服务。

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两个系列实验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和多本教材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开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在上海市等级考试几十个高校考点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全国百余所高校使用,充分实现优质和教学资源共享;2001年和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已有两门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两门课程评为微软和IBM精品课程、五门课程评为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成功地承办了上海市精品课程交流现场会;2001年和2005年两次承办全国性骨干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会;近四年来主要骨干教师30多次在全国各类会议作示范教学和经验介绍。

每年召开上海市各高校计算机实验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建立开放性课题,上海市各高校都可以申请。

中心取得的成果辐射示范效应突出,推动了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步伐。

3.3常规管理,开放管理,网络管理相结合

根据实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技术层次制定了按工作种类、工作时间、技术系数、岗位等级等指标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为有效地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按项目驱动聘请有专长的教师兼职指导;对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基地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灵活管理方式;开发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

中心的管理体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

4总结与展望

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整合了校内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优质资源,形成集教学、实验、创新于一体的教学实验示范基地。担负着全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各专业,以及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的一个平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心主任蒋昌俊教授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又带领大家向新的建设目标迈进。最近,中心又规划和启动了新的实验管理体系、教学体系、项目建设、实验创新、装置改进、条件支撑等课题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本着开“立足同济、面向上海、辐射华东”的理念,从计算机基础教育、微机/单片机/微处理器、电子技术方面,启动了有校内、外教师参与的11个项目课题研究,力争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凝炼出具有同济特色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系列体系,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精品项目,以充分显示和发挥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点带面、以软带硬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