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天天向上》看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创新增长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天天向上》看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创新增长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脱口秀”这一节目类型最早出现在美国,在节目中主持人通常不事先备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2004年我国内地第一档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在东方卫视播出;2005年央视经济频道开办了借鉴国际电视新形态的夜间资讯栏目《今晚》;2006年,浙江卫视同欢乐传媒倾力共同打造《太可乐了》,湖南电视台也将在地面频道播出的《越策越开心》进行“素材增值”后在卫视频道播出……这些节目基本上是在借鉴美国流行的夜间脱口秀节目《Tonight Show》、《与大卫・莱特曼共度夜晚》,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种由主持人的表演秀、明星访谈两大部分组成的全新节目形态,主持人的“脱口成章”和“秀”为节目最大看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东方夜谭》、《今晚》等首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已经相继退出,这也反映出了以纯粹搞笑为主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要想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不断扩展新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天天向上》:开辟娱乐脱口秀节目的新实验田

湖南卫视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自2008年8月播出以来,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与业界的关注。《天天向上》与其他娱乐脱口秀相比,其精彩的创意令人称赞:如节目第一次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与公德为主题;设置了同形态节目中第一个清一色的男子主持团体;各行各业的嘉宾职业秀成为节目的一大点亮,开辟了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新的试验田,对于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缘于《天天向上》秉承了娱乐脱口秀节目与生俱来的气质,如鲜明的娱乐特色、搞笑的风格、主持人的伶牙俐齿和插科打诨等等。同时节目也对原有形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无论是在形式设计还是内容建构方面,都给人很大的启发,起着“启下”的作用。

首先,《天天向上》首创了国内第一支男子偶像主持团体――“天天兄弟”,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确起到了奇效。2009年3月,新锐杂志《新周刊》将“2008最佳娱乐秀节目主持人”这一奖项颁给了《天天向上》主持群。在《天天向上》主持群中,五位主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人主导节目流程,有人专门负责搞怪,有人负责发问、充当被攻击的目标,每个人的潜能都汇聚在群体的合力中,最终呈现出“快乐同学会、专业大课堂”的表现形式。

其次,在传播内容上,《天天向上》更是摒弃了一般娱乐脱口秀的题材选择,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以公德礼仪为节目主题,以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嘉宾职业秀为节目内容,通过嘉宾访谈与表演,让观众了解各种行业中所蕴含的文明礼仪,探寻行业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资深配音演员、广告明星、亚洲花样跳绳团体赛冠军成员、中国第一支帅哥级列车乘务员、沙画高手、跑酷团队等嘉宾纷纷做客节目,让观众对那些平日里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总之,节目突破了以往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制作模式与操作理念,既笑料百出、轻松幽默,又不失文化内涵与丰富的知识,传递给观众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此外,专门拍摄的情境教学短片――中华文明礼仪系列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采用了幽默情景剧的形式,通过真人表演,用故事传递传统文化,用影像阐释道德礼仪,将知识和娱乐融为一体,让观众在娱乐中学习礼仪并接受熏陶。

二、形态、内容、品质――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创新的增长点

(一)形态创新:不拘一格、打造复合型节目形态

电视节目传播形态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观众求新求变的收视心理作用下已经愈加重要。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已成为当前各种类型节目之间相互竞争、吸引受众、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 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 才能为观众所接受, 达到传播、服务的目的”[1]。无论是《东方夜谭》还是《今晚》,它们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播形态的雷同与老化有关,两档节目基本都是以主持人的个人秀和明星嘉宾访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而《天天向上》在形态上的创新就在于,它虽然是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但是却融合了其他众多节目的表现元素,在形态设计上不拘一格:节目的开场就如同大型晚会的开场歌舞,主持人与嘉宾载歌载舞,在全场观众的欢呼与尖叫声中出场,整体上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的氛围;节目进行过程中除了访谈之外,也会穿插着进行歌唱、舞蹈、情境表演、与场内观众互动等,着力彰显“秀”的特点;而体验化传播又在“沙画高手”、“汉唐乐府”等部分单元中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形式,主持人或亲自上阵,动手体验沙画的魅力并进行比拼,或穿上汉代的服饰,在虚拟的时空环境中体验着古人的情怀。总之,在一种节目形态中,融合了多种节目的类型与元素,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再用简单的类型概念对其进行界定已经非常困难了。“在当今文化理念和艺术观念颇为开放的时代,传统的艺术范畴和概念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整合中不断被打破,这给了锐意创新的艺术家探索新类型、新形式的自由空间。” [2]而透视当前电视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新的节目形态在设计时都融合了众多其他节目类型的特点,而节目基本元素的重组与变动都会促使新形态的不断出现,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也有着广阔的空间。在明确了节目的目标方向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节目的需要进行形态设计。

(二)内容创新:营造“熟悉的陌生化”效果

在传播内容上,以《东方夜谭》和《今晚》为代表的娱乐脱口秀在话题选择上通常是以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软新闻”为主,看人间趣事,聊新鲜话题,长生活智慧,消郁闷烦恼,明星访谈部分也是走的轻松娱乐路线,与其他明星访谈节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长此以往观众必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的收视下滑也就不可避免。而《天天向上》则另辟蹊径,在传播内容上做足功夫,尤其是嘉宾职业秀的推出,营造了典型的“陌生化”传播效果。“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日常世界往往处于俗套、滞钝、麻木的感受状态,而艺术的目的之一在于能够更新人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感觉,‘陌生化’便能起到这种更新的作用。将日常语言通过‘陌生化’转化为艺术语言,使那些本来普通、平常的东西变得新奇、生动起来,从而显出新的意义、新的价值、给人以鲜活的感受与超常的体验。”[3]陌生化的内容意味着新奇、有魅力,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上讲,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象、刺激物会使人的心理功能产生弱化倾向,导致神经的钝化、情绪上的厌倦,而新鲜的、陌生的事物则会触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在节目中,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女士、四川缙云山绍龙观的李一道长通过传播各自专精的中国汉唐乐府礼仪以及道教养身文化,使观众对中华礼仪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世界YOYO球大赛少年组冠军通过为大家表演YOYO球――世界上花式最多最难、最具观赏性并已风靡全球的手上技巧运动,传递出这一发源于希腊且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运动背后的竞赛礼仪;特型模特则通过诱发观众无限想象的形体展示,让观众在熟悉却又“陌生”的形体审美中感知到职业化塑形和呈现也是一种礼仪。为了体现节目对于传播中华文明礼仪的诉求点,节目更是邀请了中国手影大师沈晓、中国沙画艺术家大宝、全国普通话泰斗级人物张颂、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计文波、著名民族歌唱家李谷一等名家,通过他们的精彩演绎和讲述,诠释出节目在传播中华文化以及道德礼仪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品质追求: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理论也许可以按照贺拉斯的观点分作两类,一类主张给人教益,另一类的目的是供人娱乐――诗人的目的在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娱乐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4]以《今晚》和《东方夜谭》为代表的早期娱乐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纯粹的娱乐为节目主旨,这也正如美国人沃尔夫所言,未来的消费者不管买什么,都是要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其实娱乐是必要的,即使娱乐产业再盛行,也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只剩下娱乐资源。娱乐和严肃都是需要的,合理分配才是关键,适度协调才是硬道理。《天天向上》则在寓教于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节目避免了只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病垢,而是借助于脱口秀、情景剧等本身具有娱乐元素的形式,围绕着嘉宾职业秀、中华民族礼仪等内容,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巧妙地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使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同文化产业的运作与互动中重新包装开发,把文化中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受众对这一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非常青睐,这也正如马斯洛所言:“审美需要是类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种需要发现于所有文化、所有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洞穴人文化时期。”[5] 由此我们认为,在受众的文化接受中,绝对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尖叫与欢呼,受众也需要审美、感动、内涵、熏陶,也存在对教化与启悟的需求。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可以增强传播的普遍性,又可以提高接受信息的容易度,既满足受众教化与启悟的需求又不失审美情趣与娱乐因子。《天天向上》无疑给同形态节目创作以很大的启发。

从《东方夜谭》与《今晚》红极一时但又黯然退出荧屏,再到当前颇受业界和学界关注的《天天向上》,中国的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一直在形态、内容、品质方面进行着探索。需要指出的是:形态、内容、品质这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在一起的组合必须能够形成一种化合反应,节目才会有生机。电视产业本质是一种创意产业,电视传播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创意的竞争。《天天向上》之所以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与业界的关注,自然要归功于其精彩的创意,然而在电视传播中,外在的形式创意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吸引力,观众内在感受的深刻与否才直接决定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创意的电视节目在保持外在形式时常出新的基础上,更应及时剖析当下的社会心态,用适当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抚慰与影响受众的心灵,激发受众的共鸣,这样的节目才会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注释:

[1] 郑蔚、孙微:《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与创新――兼评》,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2] 高鑫、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3]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5]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