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助合情推理培养探究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助合情推理培养探究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问题解决是当今数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的重要目的之一,借助波利亚(G. Polya)的“解题程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合情推理问题解决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89-01

波利亚很早就注意到“数学有两个侧面,欧氏方法所表现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创造中的数学却是实验的归纳科学。”他还明确提出两种推理:“我们借论证推理来肯定我们的数学知识,而借合情推理来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依据。”“严格地说,除数学的论证逻辑外,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由一些猜想所构成的。”而“在学校惯常的课程中,还没有一门能提供类似的机会来学习合情推理。”波利亚坚持数学的学习过程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所以我们应“大胆猜想,合情推理”。

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有以下解题过程:

1、弄清问题;2、拟订计划;3、实现计划;4、回顾、检验。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使拟订解题计划,下面就一具体问题进行说明。

(图1)例1,P、Q为O的内接四边形ABCD对边AB、DC延长线交点,连接PO、QO、AO、BO、CO、DO、PQ。

求证:PO2+QO2=PQ2+OA・OB+OC・OD

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第一步是“了解问题”,其中要求注意“已知、未知分别是什么?可能满足什么?画个图等”,这些都比较简单(见图1)。

在第二步中,我们要考虑“你以前曾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等等,按此启发下去,引导学生思考、探求,我们可将问题改变一下。

A原题要证PO2+QO2=PQ2+OA・OB+OC・OD,我们可设半径为r,而OA=OB=OC=OD=r,则论题可变为:PO2+QO2-2r2=PQ2,如图2,设PO交O于点M,PO的延长线交O于点N,而PO2-r2=PM・PN=PC・PD,同理有QO2-r2=QC・QB,所以我们只须证QC・QB+PC・PD=PQ・PQ,即两积之和等于第三积。这我们一定能想起托勒密定理,内容是:

例2、如图3,已知O的内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为AC、BD,

求证:AB・CD+AD・BC=AC・BD

此时也许有人会根据做例2的方法来解决例1,则问题得到解决。也许有人没做过例2,那我们继续按波利亚的“解题程序”去探求,“两积之和等于第三积”与以前的“两数之和等于第三数”,于是想到类似例3的问题。

例3、如图4,已知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P为劣弧BC上的任意点,求证:PA=PB+PC

此题就简单了,利用“割补法”,在PA上取一点E,使得PE=PB,我们易证ABE≌CBP,从而有AE=PC,使PA=PB+PC得证。根据此题解法,我们可以猜想,“两积之和等于第三积”是否可类似“两数之和等于第三数”那样利用“割补法”来解决呢,将第三积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左侧的第一积相等,证明剩下的部分与第二积相等。先看例2,如图5,在AC取一点E,则AC・BD=AE・BD+EC・BD,取点E时使其满足AE・BD=DC・AB,即使AEB∽DCB,而题中已有∠BAC=∠BDC,只要在取点E时满足∠AEB=∠DCB即可,然后再证EC・BD=AD・BC,即ADB∽ECB,由图可知∠ADB=∠ACB,而∠AEB与∠BEC互补,∠BAD与∠DCB互补,且有∠AEB=∠DCB,所以∠AEB=∠BEC,到此例2得证。

A会证例2,就可用同样的方法来证例3,如图6,在上取一点E,则PO2可写成PE・PQ+EQ・PQ,取点E时要满足PE・PQ=PC・PD,即使∠PEC=∠PDB,这样就只须证EQ・PQ=QC・QB了,也就是要证QCE∽QPB,而∠PEC=∠PDQ,∠PEC与∠QEC互补,∠QBA与∠QBP互补,所以∠QEC=∠QBP,于是有QEC∽QBP,即得证QE・PQ=QC・QB,例1得到圆满解决。

按波利亚的“解题程序”,拟订计划后是实现计划,即将以上分析逐步核实后按要求写出,此处略。最后一步是回顾,此时要考虑是否能用其它方法解决这道题(这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其意义及实施途径有很多文章论述,此处略。),还有能否将这个方法应用与其它问题(这是我们常说的推广与引申,此处亦不多谈)。

以上是通过具体实例谈谈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拟订解题计划”,即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求思路、方法,借助“合情推理”,通过猜想、推导,逐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独自思考、共同探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G・Polya《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M],1982.

[2] 唐志华,郁建辉,合情推理教学模式简介[J],数学教育学报,1998(2):6~9.

[3] 张水胜,发现法及其应用,数学通讯[J],2003(7):1~3.

作者简介

李艳梅,女,1971年生,齐齐哈尔市二十八中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