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安岳石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安岳石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佛学、道家等诸多精神层面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多讲究神韵与气息,比较注重的是简化提炼。中国古代雕塑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值得延续和发展。 安岳石刻是四川石刻之最,有位学者这样评价:“单是在安岳所见到的那么丰富的石刻艺术,就使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它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至少不是其他石窟艺术所能代替的……”。安岳石刻是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三教合一的宗教艺术造像。除反映佛国世界外,也有视觉各异涉及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世俗生活,所刻人物、景物刀法娴熟、刻工精细,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是我国古代石质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并且在中国石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上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文化;石刻;特点;佛像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8-01

一、安岳石刻的取材特点

在导师的带领下初次到安岳石刻参观学习,临摹柳本尊像一周,认识到安岳石刻是在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和发展。石刻作品中,一扫了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泊来的痕迹,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石刻造像内容,几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题材和道教神系中主要内容以及释、道、儒三教合流的内容。安岳石刻对传统佛教中的佛、菩萨、经变等造像,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它有别于北方开大窟造大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大窟大像雄伟壮观;或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众多的石刻单元与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浓缩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南方独特是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艺术现象。而本人只去了毗卢洞。

二、毗卢洞的雕刻特点

安岳石刻的大部分石刻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雕刻大师采用高浮雕、半圆雕、缕空雕、线刻、阴刻等技法,点面结合、线面结合、雕塑结合,完美地雕造出来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鼻变形,肌腱暴突,对比十分强烈。成千上万的人物,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真和立体表现。将佛刻成侧身而立,拈花微笑;菩萨刻成立则侧身,和蔼可亲,坐则跷脚,姿美可敬。使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于体表,更加形象、直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毗卢洞的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享誉国内外,号称“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精美辉煌,敦煌匹敌”其行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据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

从凿刻工艺看,这尊造像设计奇绝。能工巧匠们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山势,运用力学、光学和视觉原理,依崖雕琢。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用的镂空雕技。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古时力学的巧妙应用,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并学习借鉴到实践创作中去。她的造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颇有鬼斧神工之妙。她不仅体现了佛陀世容和宗教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俗文化。更与其它雕塑艺术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她完全是在红砂岩石上雕琢而成,而其它地方如莫高窟的大部分塑像都是采用木、草或石作骨,辅以泥胎而塑造的。但紫竹观音即便是一缕头发,一个花坠,均是岩石精雕而成。其雕琢艺技水平之高,制作难度之大,在雕琢中堪有“一失‘手’成千古恨”之虑。临摹着作为我国石窟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的紫竹观音,我们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安岳胜迹,不让昌州”、“睡佛初醒,安岳起飞”、“艺术宝库,藏古今之学术,聚人间之精华”、“普州妙像,南北枢纽”、“盛唐隆宋胜迹,宛然美不胜收”、“安岳造像,蜀中之光”、“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等等都是各界著名人士来到安岳考察,都对安岳石刻进行的高度评价并把它归纳为“古、多、精、美”四大特点。

三、结束语

安岳石刻历史优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国石刻史上的奇迹。虽然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其悠久历史孕育出灿烂的古代石刻文化。安岳石刻是古代安岳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区域文化的演变,雕刻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艺术、开发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历史文化的巨大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安岳县文物管理所著.安岳石刻[M].四川人民出版社.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