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非常有戏”的述评及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非常有戏”的述评及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之有效富有创意

由东方卫视推出的大型电视戏曲节目《非常有戏》自今年元月开播至今,可谓流派纷呈而表演精彩、名角荟萃而好戏连台,生动地演绎了“非常有戏,唱响中华”的主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和红火的收视业绩,成为受人瞩目的一道当代戏曲艺苑的亮丽风景,为振兴、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一个戏曲舞台两边立柱上,笔者曾看到一副对联:

载治乱 知兴衰 千秋基业若亲目。

寓褒贬 别善恶 万古纲长全在兹。

从中可见中国戏曲蕴涵着的丰厚的历史信息、人文精神、审美教化、道德规范和娱乐作用。戏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存现象和精神展示形态,一部中国戏曲史构成了一部有声有色的中国历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及文化消费的改变,一些传统戏曲因程式的老化、演员的断层、市场的萎缩、观众的减少等原因走向低谷,亮出了“危机”的红灯,以至于出现了传统戏曲是“夕阳艺术”的观点或是该进“博物馆收藏”的说法。在这种十分严峻的戏曲艺术生态背景下,东方卫视通过精心策划、整合资源、挖掘遗珍、推陈出新所打造的《非常有戏》节目,其现实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弘扬国粹、振兴戏曲”,而在一个更宏大、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上体现出一种先进的文化姿态、可贵的艺术觉悟、奋发的媒体精神和自觉的职业诉求。《非常有戏》在以行之有效而富有创意的方式抢救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构建了一个传统戏曲如何传承发展的当代艺术理念,并且提高了戏曲本体的表演实践水平。

集视听之娱展高雅艺术

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戏曲是以民间化的受众参与及多元化的票友组合来构成共同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交流的。程砚秋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艺术》一文中说:“戏曲,特别是京剧,无论动作、服饰、色彩、脸谱、锣鼓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夸张的。我以为这与它是民间艺术,以前大多在广场演出,必须照顾到几千观众有关。”由此可见,振兴戏曲的关键是走向民间、回归社会,就应当延伸戏曲的表演舞台,拓展戏曲的生存时空,增强戏曲的流派活力。电视,作为当代社会最普及、最强势的受众平台,无疑具备了这种物化功能和视觉载体。

所谓文化,就是在传播中发展的;所谓审美,就是在受众中延续的。戏曲在表演、倾诉的同时,也需要受众的体验、聆听,由此构成表演与体验、倾诉与聆听的对应关系和互动传感,从而形成中国戏曲“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最高审美境界。而《非常有戏》的推出,正是通过荧屏把表演的舞台伸进了千家万户,使演员和受众展开零距离接触,将戏曲展演的时空做到了无限大、无穷动,创出了超过“春晚”的骄人收视率。《非常有戏》的成功实践和社会反响说明,电视并非只能提供泛娱乐化的嬉戏狂欢,也可开拓出一片高雅艺术的崭新天地,让人充分领略“余音绕梁”的戏曲魅力,为当前荧屏注入艺术审美的酵母,对荧屏业态表达了传媒的追求,从而在相当范围的受众群中进行了一次时间长、覆盖广的戏曲艺术普及工作,较大地提高了受众的戏曲鉴赏力,也将进一步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诚如德国著名剧评家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言:“真正的鉴赏力是具有普遍性的鉴赏力。”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然而,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亦须与时俱进。对传统戏曲剧目(特别是优秀佳作),同样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才能激活传统、弘扬经典。以往诸如汇演、研讨、普及的努力虽然不少,但始终难改“台上振兴、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非常有戏》的策划推出,从气派宏大、名家汇集的《开播大典・向大师致敬》、典雅多姿、丰富多彩的《盛世和风颂雅韵・元宵特别晚会》到《非常有戏・世纪广场明星与市民互动演唱会》等多场演出,折射出一种变通、融汇的革新精神和突破意识,从唱腔选段、表演程式、舞美设计乃至造型妆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创新,并引入了时尚形态和流行元素来进行艺术化包装,因而给人格古韵新、绮丽多姿之感。在演出阵容上,《非常有戏》亦多元组合、不拘一格,从京剧名家到著名影星,从戏曲名家到当红歌星乃至体育明星、名模一起上阵,“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因而集视听之娱,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戏曲史家周贻白在评述“海派京剧”的历史贡献后感叹地说:“平心而论,如果没有‘海派’,今日的京剧,也许不会这样普遍流行吧。”(《中国戏剧史讲座》)《非常有戏》不仅重振了中国戏曲的雄风,而且展示了戏曲文化新的审美走向、发展思路和从艺形态。所以,《非常有戏》作为一种当下戏曲的文化现象,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戏剧情结,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的执著守望,给人以社会文化学上的启示。

重现“赏心乐事”再展“良辰美景”

前不久发表的《中国社科院文化蓝皮书》认为,我国居民文化需求满足度不到四分之一。这个文化消费的警示提醒我们:公众广泛的文化需求与社会实际提供的有限资源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就戏曲艺术一域来讲,剧院门槛太高、票房太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演出票价动辄上千、少则数百,平头百姓只能望“戏”兴叹、离“曲”而去。这样循环往复下去,加深了戏曲的困境、加速了戏曲的式微。在这种“看戏难、演戏亦难”的情况下,《非常有戏》的推出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戏荒、戏贵”情况,而且为受众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和崭新审美体验的戏曲群星表演盛会,使他们足不出户、不用付费就可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戏目和流派竞美的唱段,可谓“是好戏送上门、好曲随你听”,满足了大批受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反映了媒体对于社会的文化关怀,在艺术领域中体现了人文关爱。

由《非常有戏》,笔者不禁想起了从十六世纪后期延续到十八世纪末的苏州虎丘山曲会。每年中秋之日,各地戏曲家来到风景优美的虎丘塔下,举行全民性的戏曲大赛。据明朝张岱《陶庵梦忆・卷五》的记载:“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清朝的李渔也在《虎丘千人石上听曲》中描写了这种万民参与、上下互动的场景:“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而今的《非常有戏》,可以讲是继承发扬了当年虎丘中秋曲会的艺绪雅韵,且在时间范围、演出规模上更是有了巨大超越,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景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笔者建议可以举办《〈非常有戏〉・当代虎丘曲会》,在剑池边的千人石上再现万众唱曲的盛况。总之,《非常有戏》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作进一步表演提升、艺术总结和学术探讨,并努力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使之能在戏曲艺苑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充分展示中国戏曲艺术的“赏心乐事”与“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