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主体性发展,而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目前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影响日益明显,高校社团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有效发挥,应坚持四个原则,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校社团大学生主体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而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此,探讨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分析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对推动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为达到自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功能特性。它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指人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参与各项社会工作,社会适应能力强等。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贯穿于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做自己活动的主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它集中表现为有独立的见解、有成熟而健全的行为模式,有自尊、自立、自强的自我意识,有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个人能力。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灵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主要特征,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实践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等。

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组织。高校社团蓬勃发展,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日益彰显,已逐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社团是学生按兴趣自愿组织的学生群体,是建立在共同的需要、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的。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应通过社团组织,改变过去灌输式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形式,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断修正自我认识的准确性,充分进行自我评价,在与其他社团成员的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另外,社团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方式、组织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离不开群体性生活。学生社团从组织生成到各种活动安排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参与学生社团避免了由于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师生互动的人际结构的狭窄性。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交往需要等。大学生通过与会员建立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通过参与所喜爱的社团活动,会不自觉地陶醉于其中,体验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和喜悦,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培植政治思想类社团、社会服务类社团来拓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素质、发展学术研究类、文体娱乐类社团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通过社团活动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习积极性。高校应发展心理健康类社团,以拓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身适应时代要求的完整人格。高校社团文化以其自主、开放的浓厚气氛,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4.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体验、完善个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角色化,就是指大学生能够按照社会对这一特定社会角色要求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包括意识、技能、行为的社会化。社团活动可以将社会要求和社会影响通过各种活动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逐步实现社会化,并在此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自我表现,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参加演讲协会有利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有些学生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参加管理协会将有助于培养其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消极影响。

1.价值观和入社动机的偏差使个体主体性受挫。

有些社团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甚至背离社会要求的轨道,容易使学生受到误导,在不自觉中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另外有些学生盲目从众入社,而加入社团后,发现无法满足自己原有的需求和目标,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损害其参与积极性,也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2.低层次、低水平的社团活动限制主体性的发挥。

尽管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总体上品味偏低,缺少艺术性和文化底蕴。而活动内容的品质直接影响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限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3.管理不善的组织体系阻碍主体性的实现。

不同于班级等有制度强制性,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以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组织,自发性比较强。再加上许多高校对社团的政策过于宽松,使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失去了学校的强制力保障,到最后社员对社团便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对参与社团活动也很懈怠,使其主体性无法实现。

三、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

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组成的团体,从社团的筹建,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负责人的产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到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案的出台及活动经费,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社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多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觉能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二)严格规范,张弛有度,促进个性发展。

社团管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应在宏观上给予指导,对社团开展活动,要坚持原则,管理到位,创建一套制度严格、职责分明、适应个性发展的优良制度,从社团的审批到活动的开展都应严格规范,引导和帮助学生将遵守社团活动标准的习惯迁移到社会生活学习中。同时,对社团活动的安排要张弛有度,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开展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社团成员要定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评价活动实施效果,积累工作经验。拟定考核评鉴量化项目,拟定绩优奖励办法,将社团会员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得到一种有效鼓励,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激发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强化主体意识,以社团主人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于社团的建设中,广泛地参与各种组织、管理和决策活动。同时,社团成员在服务、奉献过程中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才干,各种能力也能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有效发挥。

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高校社团工作必须优化社团外部环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广阔的天地。第一,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相结合,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第二,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高校应提供学生社团必要的经费,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促进社团的发展与提高,增强社团的文化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这些都是对社团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并且都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

参考文献:

[1]张顺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08,(3).

[2]仪建红,杨波,李晓慧.浅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

[3]吴国英.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之融合.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2).

[4]易成利.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社会角色化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1,(6).

[5]吕迎春.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社团活动课程探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