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文化传播对西部影响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中国西部现代历史上曾进行过的数次外来文化交流终以失败而告终。近20年来,国内外双重因素的积极作用,促使外来文化由表及里地进入西部,在西部人的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多种影响。受外来文化诱惑的西部人迫切需要完成改变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过程,但外来文化同西部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合、协调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传播中国西部传播媒介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双重作用,长期被国内外感觉充满神秘的中国西部已经张开了迎接外来文化的双臂,迈开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双脚。尤其是中央政府确立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西部的对外开放和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相对于内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封闭性、保守性更强。尽管在历史上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西部文化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但自唐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内移,西部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方位的衰退时期,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迅速下降,到南宋,“我国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得以完全确立。”①自然状况不断恶化的西部地区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被忽视。加之海上交通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转向东南沿海,在东南部迅速崛起的一批工商业城市“成为具有全国意义或地区意义的经济中心”,②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出发点由陆路转向海路,肆虐的风沙、茫茫的戈壁和缓慢的驼队已经无法同现代的坚船利炮相抗衡。丝绸之路成了一条被废弃的老路,人们已经很少提起它。关注西部的人越来越少,广大西部内陆地区在外人的眼中一天天地神秘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曾经有过几次对西部的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如50年代的支援大西北、60年代的大三线建设、60-70年代的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都有成千上万的“文化人”进入了西部。不论他们当时是因为何种原因来到西部的,客观上他们都将同时代的外界文明带入了西部,对西部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这些人的流动和媒体对他们的关注,也将西部文化中有特色的一些东西带给了内地、带给了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次内地文化向西部落后地区的“突进”都有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甚至是特定的军事背景,都是在行政权利的干预下强行完成的文化交流过程,对身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行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欢送大会上家长和儿女抱头痛哭的场面至今在许多人脑海中记忆犹新,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这样的文化交流都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完成政治的任务,并没有主动的文化传播意识,也缺乏进步文化面对落后文化时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如果说。50年代的“支援大西北”还有一点以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的意思,那么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的“上山下乡”则是让其中的大多数人心怀被改造的自卑心理进入西部的。他们是被“改造”的对象,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无论事实上他们所携带的文化同西部本地文化相比有多少进步之处,也无法在那种环境中发挥进步文化使者的作用。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却被落后文化所影响、同化,以至于若干年后当他们返回曾培育了自己的进步文化环境时却感到了诸多的不适应和不理解。尽管有不少人出于各种原因对这几次内地人员和文化向西部的进入发表了许多的溢美、肯定之词,但留在事件亲历者心中的伤痕和遗留下来的诸多历史问题无可辩驳地反映了这种人为的、出于特定政治目的的、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对于西部地区众多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在外来人口刚刚进入时确实有过一些新奇、兴奋,在外来人的身上、口中,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在连刷牙这样最普通的现代生活知识都令他们感到不可理解的时代,外来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等都同他们祖祖辈辈延续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西部百姓的心中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绝大多数百姓面对外来人时根本没有充当“教育者”的自觉意识,所有的只是自惭形秽。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些“外来人”都来自“大地方”,来自于比自己的生活环境好得多的地方,眼下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迫使这些人暂时受点苦而已,最终这些人还要回到那“天堂”般的地方去。无论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凡是“外来人”带来的东西都令他们羡慕,都成了他们追求的具体目标,而这些感觉却同当时社会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是尖锐对立的。在外来人的影响下,这些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教育者”很快意识到,“外来人”到自己的家乡来是被迫“受苦”的,是不应该的。他们早已习惯了的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应该强加于外来人,何况这种落后的生活也不应该继续伴随自己。外地人所描述的、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生活才是西部百姓所应该追求的理想生活,但是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现实随时提醒他们,这种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对落后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两种文化、两种生活之间的反差在极为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环境中是无法协调和统一的。所以,当政治形势变化,外来人先后离开了西部或被西部文化同化以后,外来文化在西部曾经激起的涟漪又归于平静,西部的生活又回到原来的轨道。20多年以后,当年的许多知识青年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时惊讶地发现,同20年前相比,这儿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氛围并无根本性的变化,西部文化仍然极为艰难又极为顽固地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缓慢地行走。当然,历史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点上,时、空的转换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终于在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显现了威力。从时间的长度说,只有短短20多年,而引发的社会变化、文化变换却是以前几十年、几百年都无法比拟的。在这20多年中外来文化同西部文化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冲撞、融合、同化,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以空前的速度把西部社会推向现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可以说,在西部的许多地方,人们真正认识外域文明、接受外来文化,是在最近的这一次文化交流过程中。这一次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进入,之所以十分顺利,并对西部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基于以下的原因:一是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环境的宽松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无论海内外思想界文化界对目前中国的形势有怎样的批评和不同看法,中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和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是20世纪以来最好的,西部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西部的进步速度比内地要慢一些。正如民间常说的,内地已经流行过了的东西,在西部才刚刚开始时髦。慢归慢,西部社会的“解放”仍然在一点点地进行。对外来事物所抱有的那种天然的敌意和警惕已经慢慢地减少甚至消失了,西部人开始有意识地向外张望,寻求他人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文化,这就给外域文化的进入提供了基本的社会需要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教育事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也在不断进步。据我们在25个乡镇的调查,总人口中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占61.5%,这同样为大众传播事业传播外来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外来文化被动地强加于西部的历史因为西部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寻觅而从此改写了。二是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代以来,西部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是全国最低的。这一现实严重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状况。尽管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差距,西部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赶不上东部和沿海地区,但同西部的过去比,经济的发展还是显而易见的。以贫困人口的数量而言,在70年代全国2亿多贫困人口中的80%在西部。③到200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500-600万,绝大多数西部人已经摆脱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全社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00元以上,有的地方达到了3000-4000元甚至更多,是改革开放前的十倍甚至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