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散文呼唤个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散文呼唤个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散文就创作主体而言,不是儿童写的散文,而是写给儿童看的散文。它的作者主要是成人。作为一种偏重纪实的文体,儿童散文中的作者常常难以避免地以“我”的形象在作品中出现。

与儿童小说不同的是,儿童小说的作者往往能直接地以儿童的身份抒发儿童的感情,因为小说是虚构的;但儿童散文则不然,儿童散文中的“我”是成人,他只能忠实地抒发成人的情感,因为散文是纪实的,散文强调的是真情实感。

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作者叙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类散文中的“我”,就具有了孩子的身份,能以孩子的心灵直接地抒发儿童的感情。但这类散文难以成为儿童散文的主体,因为作品中的“我”实际上已是成人,他以回忆的口吻来叙述,既不能自由畅达地抒发成人的感情,又不能像小说中的“我”那样完全地“儿童化”,因而往往显得有点尴尬。这类文体常让人觉得有点像小说,或者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多数的儿童散文中,“我”是以成人的面目出现的,或者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即作品中有时会没有“我”。但即便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我”依然是存在的,叙述主体和抒情主体(隐性的我)并不会消失。

儿童散文天生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好作为成人的“我”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成人情感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有时是相互排斥的。

于是有的儿童散文采用了两代人对话的形式,来实现两者的沟通,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但这类作品的数量不多。

更多的儿童散文是采用了淡化叙述主体形象,强化叙述对象形象,同时使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和叙述风格更契合儿童审美趣味的方式,来体现散文作品的儿童性,化解作为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之间的多种审美差异。

但由此带来的缺憾是,对于散文中“我”的形象的淡化,常常导致了儿童散文作品中个性的淡化、人性的淡化和生命感的淡化。

散文理应是最自由、最无拘束、最个性化的文体。因为散文最易触及最真实的性灵,最易表达最真切的感情。个性无疑是散文的生命。

相比成人读者而言,儿童的审美更为感性。儿童更喜欢能感觉到、触摸到,并且可亲可近的人物情感和人物活动。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悖论,儿童散文作者为了能让儿童读者接受而隐去自我,压抑成人情感的流露;而淡化了自我的散文却因失去个性而难以让儿童读者由衷地喜爱。

要让儿童散文打动孩子的心,需要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真情实感,需要有个性的魅力。而真情实感必然来自于真实的“我”,个性的“我”。

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间其实并非是天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只要“我”的形象是可亲可近的,“我”的情感是孩子能理解可接受的,“我”的追求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儿童散文中的“我”就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而做到这些,应是儿童散文作家的天性使然。

可怕的是为了一己的痛快,不顾儿童读者的感受与兴趣,一味抒发只有成人才能理解、与儿童的经验相去甚远的情感与情趣,甚至阐发深奥而抽象的成人思维。这样的散文,写得再好也不是儿童散文。

既要有“我”,又不能由着性子让“我”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点,这是儿童散文写作的难点之所在。就这点而言,说儿童散文比成人散文更难写,一点也不矫情。

诚然,儿童散文的个性并不一定非靠可见的“我”的形象来体现。当“我”处于隐性状态时,只要处理得当,仍然可以借助作品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和叙述风格,借助作品的内容与内在情感,来体现作品的个性。只要心里有孩子,不管作品中有没有可见的“我”,被孩子喜欢的“我”就会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儿童审美的感性特点,会使孩子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往往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一个儿童文学编辑来说,要找到明确的区分儿童散文与成人散文的界限,其实是很难的。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是孩子和成人都适宜阅读的。我更多渴望的,是在儿童散文作品中,能再多一些个性,再多一些能亲近孩子、为孩子喜欢的“我”,真情的“我”。希望作为成人作者的“我”,在儿童散文中不选择逃避,不做矫饰的化装,而是真诚地去接近孩子,为孩子讲他们喜欢的事,抒发他们能理解能感受的真情,使儿童散文成为孩子们由衷喜爱的心灵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