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闸蟹成长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闸蟹成长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浙一带流传着一句话,叫“秋风响,蟹脚痒”。意思是,每年秋高气爽的季节,是享用美味螃蟹的时光。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诗句,盛赞人间这种至美之味。宋代大诗人坡云:“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普通百姓关注的是螃蟹新鲜不新鲜,味道好不好,价钱高不高。至于螃蟹是怎样养成的,很少有人知道。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成永旭教授与蟹打了近20年交道,他深知其中的奥妙。

成永旭:我主要研究中华绒螯蟹,它又叫河蟹、毛蟹、大闸蟹,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南北各地 。它两只螯上长满了绒毛,所以被称为中华绒螯蟹。这层绒毛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推测,一是保护色, 螯的外形和颜色跟水草几乎相同 ,被攻击时起到保护作用,捕捉食物时,起到伪装作用 。其次是成熟雄蟹的绒毛非常之长,可以用来吸引异性 ,绒毛长短是雄蟹和雌蟹的区别之一。雌蟹肥,雄蟹瘦。后,雄蟹先死,到河口去死。雌蟹要生育后代,把卵孵出来后才死掉。螃蟹的寿命只有18个月到24个月。

螃蟹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大有裨益。近些年来,随着需求不断加大,大闸蟹的身价水涨船高,一些品牌的大闸蟹甚至卖到两三百元一只。养大闸蟹的农民收入相当不错。那么,又赚钱又好养的大闸蟹,成教授为何还要花费近20年的时间研究它呢?成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农民有帮助吗?(图1)

孙金生(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现在的养殖模式,放养密度不是很高。亩产大概在100到150斤,产量并不高。

为什么不千方百计地把产量提高呢?

孙金生:养蟹和养鱼的区别在于,养蟹效益的高低,不完全和产量成正比,而是和规格成正比。小规格的蟹,一斤卖20块钱。大规格的蟹,在北京可以卖到两百块钱一只。再小点的螃蟹没有人吃。养螃蟹的效益和规格有很强的相关性。

成永旭:如果把产量提到200斤,在当前的养殖模式下,它的规格会变小。放养的数量大,投的饵料多,产量也能提高,但规格小了,价格很难上去,效益反而低 。

成永旭:很重要的是种质退化问题。在螃蟹繁殖或者喂养等环节中,由于杂交和营养不均衡等原因导致螃蟹个体减小或者抵抗力下降,这是目前螃蟹养殖面临的大问题。因为现在养殖螃蟹,国家没有种质制度。农民用一个池塘,把螃蟹拿过来一就可以繁殖了。越大的螃蟹抱卵越多,越容易死。反而小的螃蟹,一两半、二两的这种螃蟹,孵化起来成活率高,买这种亲本也便宜,农民只管把苗育出来,种质问题不去想。苗育出来卖给养殖户,至于你养得怎样我不管。在产业链中,养苗管养苗,养蟹种管养蟹种,养成蟹管养成蟹。导致使用的亲本个体小,造成种质退化。

由于螃蟹养殖形成了分段模式,各段的养殖户从各自角度出发,选用不易死亡的小螃蟹作为出售对象,卖给下一环节,导致螃蟹养殖出现种质退化现象。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螃蟹的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养殖户的收益也得不到保障。对此,成永旭忧心忡忡,他决心对螃蟹养殖的全过程做深入的研究,找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螃蟹养殖的第一阶段是喂养蟹苗阶段,蟹苗相当于螃蟹的婴儿时期。农民从提供商那里买来蟹苗进行喂养。经过长期观察,成永旭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小小的蟹苗给农户带来大大的烦恼。(图2)

成永旭:首要的是苗的问题,刚开始都是工厂化育苗。

工厂化育苗就是在人工环境下,大规模培育种苗的一种方式。在农业、畜牧业的许多领域,都以工厂化育苗为主,而且效果很好。但在螃蟹养殖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工厂化育苗密度很高。因为育苗厂家,要追求高利润。在育苗过程中用了很多抗生素,育的苗基本上在药水里泡大,这种苗卖给蟹农,成活率非常低,甚至全军覆没。

目前,这种育苗模式已不采用,改成生态育苗。生态育苗是在池塘、土池育苗, 完全露天。这种苗经过天然筛选,育出后,抗病能力比较高。目前国家提供的苗种,95%属于生态育苗。

生态育苗让蟹苗完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经过自然的优胜劣汰、层层选拔,存活下来的蟹苗都有较强的生存力。这样的蟹苗卖给养殖户,不会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经过养殖户的精心喂养,小小的蟹苗长到了扣蟹阶段,扣蟹是螃蟹的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成永旭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又做出了哪些创新呢。

扣蟹不断脱壳,不断长大,但有的死亡、有的性早熟。是什么原因呢?(图3)

成永旭:一个是环境因素,还有一个,经我们多年考察,确定是营养因素。什么呢?因为甲壳动物跟鱼类生长不一样,它是脱壳生长。就是到一定阶段以后它要脱壳。对于脱壳,做一个比喻,就像妇女生产,需用很大的功力,营养用得很多。我们发现死蟹,往往在脱壳期间。它没有力气了,累死了,营养积累得不够。通过营养操控,通过环境改善,现在死亡率大幅下降,扣蟹的成活率已提高到30%左右,已经相当高了。

解决了死亡问题,接着要解决的就是扣蟹养殖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性早熟。性早熟的扣蟹个体很小,而且不再长大,繁殖完后会很快死掉,所以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 怎么控制性早熟呢?

成永旭:性早熟的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营养角度进行控制。二是从环境角度进行控制。营养角度,主要是强调营养的平衡。之所以早 熟,是因为以往的养殖模式,投入的饵料不均衡。比如投小麦、玉米、杂鱼,使得营养不均衡,会造成白肝、性早熟等。

野杂鱼是渔民打渔时的边角料,大小不一,品种不同,保管不善。蟹农用它喂养扣蟹有什么缺点呢

成永旭:野杂鱼最多时,也是温度较高的时候,捕上来是新鲜的,但到岸后鱼基本上就臭了,然后再被中间商买去放到冰窖里。储存时间也不定,有的存一年,有的存两年,再卖给蟹农作饵料。蟹农投喂之前要把它化开,若是高温季节,就更腐败了。很多病菌会造成扣蟹得病。

成永旭教授主张在培育阶段应该用人工配制的复合饲料喂养。

成永旭:在崇明,做过一个对照的实验,老百姓用天然玉米、小麦、野杂鱼喂养扣蟹,一亩地产量100斤到200斤。而用饲料来养就是600斤,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非常好。

颗粒饲料是成永旭的一大创新,它使扣蟹营养平衡,减少了死亡和性早熟,这样扣蟹才能更多地长成成蟹。成蟹相当于螃蟹的青年时段,在这一阶段,养殖户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减少成蟹的病害,想办法让成蟹增肥,只有这样螃蟹才能卖出好价钱。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同样是成蟹,有的很重,有的很轻,有的农民赚了钱,有的却哭丧着脸,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图4)

成永旭:为什么有人赚得多,有人赚得少。这实际上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目前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问题。虽然现在螃蟹产业非常好,大家都赚钱。但实际上还面临着提升,一个是总量的问题,再一个是产业链延伸的问题。吃大闸蟹最好时间是国庆节以后,大闸蟹在这时集中上市。但此时螃蟹正最后生成刚刚脱壳,整个蟹里是一包水,不肥。国庆节前后的螃蟹,有的个头很大,摇摇却很轻。这时卖不上价,40块钱一斤。如果通过育肥,只要15天到一个月螃蟹就很肥了,这时卖80块钱一斤,效益很高。原先6月份到9月份这个期间没有螃蟹吃,现在有了6月黄。扣蟹在阴历6月,已经脱了三次壳,可达到1.5两至2两重,这时的螃蟹非常鲜美。6月的螃蟹,产量很低,蟹农舍不得上市。现在在放苗之初,把过去放一千改成放两千只,在6月时,捕出一千只6月黄卖掉,使市场上6月也有了螃蟹,蟹农赚了6月的钱,还能赚10月的钱。从产业角度看,均衡上市,丰富市场,增加产值,整个产业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经过短短十多天育肥,就可大大提高螃蟹的价值,这让很多养殖户从中受益。经过成教授细心观察,他针对蟹苗、扣蟹、成蟹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养殖技术。采用成教授这套技术养殖螃蟹,产量能增加百分之五十,经济效益能提高一倍以上。2011年,成教授也凭借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那么,针对我国现阶段螃蟹的养殖模式,成教授又有何想法呢。

成永旭:现在河蟹养殖都是分段式的,迫切需要大公司加盟螃蟹养殖业,把分段式的养殖模式改革成一条龙,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出口到美国、韩国,对质量心里也有底了。如何控制苗种,控制生产,控制销售,这必须得有大公司介入才能做好。本质上是个管理问题。还要做品牌,这也需要大公司介入。一家一户的农民不管品牌效应,能多卖两块钱就卖掉了。现在产业确实需要一些大公司参与、介入,共同发展产业,共同收益。

由于发现分段养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缺点,成永旭极力主张采用一条龙的养殖模式。这样不但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能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让中国的螃蟹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成永旭已经对中华绒螯蟹研究了近20年。20年来,他扎根田间、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针对螃蟹养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让他的科研成果真实有效,深受农民的欢迎,同时,也帮助很多人通过养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