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隋元公姬夫人墓志铭》拓本真伪考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隋元公姬夫人墓志铭》拓本真伪考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家族中几代人对碑帖嗜好,收藏了一些名碑旧帖,现取代表藏品《隋元公夫人墓志》拓本作为案例进行考证释疑。今人误解《隋元公姬夫人墓志》为单独一人之墓碑,实际上是元公及其夫人姬氏合葬在一起而同时出土的二块墓志。

《双志》的基本概况:《太仆卿元公墓志铭》隋大业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刻,石二尺五寸见方,楷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1]。《元公夫人姬氏墓志》,石稍小,二尺一寸见方,楷书二十七行,行二十七字,书法严整方劲,全同《元公墓志》[2]。基本内容:述其墓主六世祖父辈官爵,及墓主历官经历和军功政绩。

一、《双志》的历史地位与时代背景

《元公双志》清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二志皆建于隋大业十一年(六一五年),而无书者姓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谓:“字画隽密,词理高华,玩其笔势,断为率更无疑”,竞直指《双志》为欧阳询书。隋代时间较短,《元公姬夫人墓志》是该朝代显赫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历史价值地位不可低估。赵万里评书云:“《董美人墓志》与《元公》、《姬氏》双志同为传世关中隋志三翘楚”。

就碑志书法发展而论,《元公双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隋朝的建立,使南北文化趋向融合,这种趋势也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它把南朝楷书的萧秀婉丽,与北朝碑书的朴厚雄强铸于一炉,进而演变为具有“风神疏朗,体格峻整”的一代书风。正如康有为《书镜》中所说:“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这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朝代特点,大开初唐楷书之先声。从这承上启下的书风变化来看,《元公双志》与正定《龙藏寺》,西安《美人董氏志》以及丁道护所书的《启法寺》等都突出表现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可以说“建标千古”。

二、《双志》与作者家族的渊源

该二块墓志出土于陕西咸宁,在嘉庆二十年,由当地土著掘土发现的。后适逢武进(常州)文士陆绍闻(耀y,著金石续编二十一卷)见到而爱不释手,当即与当地土著一再协商后购得,并雇用了两头驴日夜星晨,经长途跋涉后背归了常州。当时苏南地区,常州亦属文士聚集之地,当地文豪风闻陆氏得此二碑,参观者不绝。为应酬,陆即将二志精拓二十余份,以馈赠当地名流共同鉴赏。陆当时认为碑在家中,随时可以拓片,孰料前后不久,年至咸丰十年,常州为太平军占领,二墓志被砸毁,十分可惜!

常州化龙巷北端玉带桥畔“庆延堂”张氏家族在当地也是历代书香的“墙门人家”,对历史文化考据之学尤为擅长,耳闻目染,世代相传。家中收藏了一定数量碑帖,经过时代变迁和动乱,重要文物资料已失散无数。但大概由于家族历代的嗜好,许多碑帖却幸运地保护收藏下来了,其中就有当年陆氏原拓《隋元公姬夫人墓志》。

三、对《双志》拓本的比较分析鉴定

我们查阅了有关《双志》的出版情况,发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书店出版发行的《双志》影印本、本世纪初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元公志》影印本,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把以上二种影印拓本和作者家藏《双志》拓本放在一起、来进行一个比较分析鉴定:

(一)对三拓本的初审

首先从外包装潢来看:上海书店拓本是纸板包锦装、家藏拓本是楠木板蝴蝶装、文物出版社拓本外包装潢未见。

其次从题签、印记来看:上海书店拓本前有吴湖帆篆书“隋元公姬夫人墓志精拓本,闽县陈氏猗文阁藏宝”题签,碑文首行第一个字“大”字破损处石花上有小印一方,文后有罗振玉赏读印一方。家藏拓本为自题签,碑文中第二列空格处有收藏私印一方。文物出版社拓本亦为自题签,碑文首字旁有曲阜玉虹楼考藏金石记印一方。

再次看内容与名目是否相符:三拓本内容与名目皆相符。

还要看是否染色,是否有拼补描填痕迹:三拓本未见染色、考据处未见拼补、描填迹象。

最后看有无名人跋文:上海拓本后有罗振玉和陈承修长短各一跋文、家藏拓本后有俞曲园先生长短各一跋和恽毓嘉跋、文物出版社拓本无跋尾。

总结前观三拓本印象,可得初步结论:三种《元公》拓本均为旧拓本无疑,如果是普通碑帖,鉴别工作就可结束。但前面文中已经介绍过,《元公》碑是历史名碑、隋志翘楚,其历史地位价值难以撼动。而志出土不久即毁,在晚清民国就有一定仿品,故旧拓名碑精品的鉴定必须详加考核,方可定论,在前面初审基础上,必须进行进行复审。

(二)对三拓本的复审

对于拓本的新旧优劣真赝,常规鉴别方法找不出毛病时,复审我们可以不按部就班,可采用非常规手段,综合鉴察,寻找突破口。我们可以看它的墨气,这一点至关重要。碑估作伪狡黠者,其他皆可修饰,惟墨气无能为力。旧拓佳本皆采用当时佳墨椎拓,或浓重黝黑精气内蕴、纸墨相发,神彩飞越,每一展卷足以使人动心骇目;或清丽雅洁,紫光隐露,墨香四溢,尤令人心旷神怡。而伪作则皆用近时劣墨,或则平淡无奇、或则粗犷浮滑,绝无半点墨香。

细察上海书店《元公》拓本,全碑淡墨精拓,字口生辣、刀锋果断,毫发毕现,意出字外,秀韵之致,字体肥润;家藏本淡墨精拓,字迹娟秀清晰,拓本半透明,露出后面纸帘纹,如轻云笼月,又如美人罗衣;再观文物出版社《元公》拓本,发现其为浓黑拓,但精气散,墨不佳,字无力。

一般人以为是印刷不清晰,其实是墨气不对。精气散,是翻刻本的特点,字是摹描上去的,不是写上去,要摹描成和原碑一样,就犹豫,就气散也,则字无力。字口有较平均的轻微损伤崩裂现象,这就是人工做旧之迹象。

墨不佳,是碑估节省成本用劣质墨,事实上到了近代,的确是佳墨难求。在我国,秦代有了人工造的烟墨;宋明了油烟墨;明代用名贵药材配和油烟墨制成漆烟墨,有芬芳而厚重,一点如漆的效果;清乾隆以后,墨的配方不如以前,墨开始走向没落;光绪民国西方化工进入我国,墨也变成了化工原料制成的化学墨。各个时代墨的不同,今天成了我们断代鉴定的用力武器。浓墨拓,是作伪者想遮去纸张帘纹和翻刻的人工石花印迹,一般翻刻拓本是不会采用淡墨椎拓的,因为淡墨拓本会暴露更多信息,伪品总要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