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职业学校实行毕业生“招回制”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职业学校实行毕业生“招回制”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部分职业学校对不适应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实行“招回制”,此举措保证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职校本身的声誉。本文从职业学校“招回制”的必要性、现行举措及拓展的空间、对职校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试作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招回制”;职校毕业生

为了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职校本身的声誉,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实行“招回制”,即学校的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后,由于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将其招回,为他们提供条件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培训,培训合格后,学校继续为他们推荐工作或是回到原就业企业工作。对于“招回制”的出现,目前存在着部分争议。那么,对职业学校的这种探索作出必要的探讨,这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实行毕业生“招回制”的必要性

周济部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招回制”这种新模式越来越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这种新的模式探索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

对于学校来说,“招回制”表现出学校对社会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由于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是难免的。但时下教育已发展为一种付费性质的消费,求知者在花费了巨额的学费,却轻易地被企业摒弃,学校的声誉必然受到影响,这对于学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实施不合格人员的招回可以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保持学校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如安徽三联学院采取“招回制”后,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2005年该校毕业生有1300多人,而要人计划已超过1600多人。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可根据招回学生的不足和企业的要求,分析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不断完善发展自己。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用人单位招聘的新员工不合格而被原培养单位招回,培训合格后再聘用,这有助于用人单位降低人员频繁更替的成本,也是打造合格员工的有效措施。对于个人来说,应该避免刚就业就因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而被招回;否则一旦因此被招回,既延误了自己的就业,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被学校招回,就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再次工作时能够立足于企业。

另外,“招回制”也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间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回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终身化在纵向上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了条件。

二、职业学校现行的“招回制”实施的探讨

职业学校现行的“招回制”是对职业学校就业模式的新探索。虽然有人认为“招回制”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规则,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招回制”却得到职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欢迎。现就招回的对象、招回的运行、配套措施的现行举措及其拓展的空间试作探讨。

(一)职业学校招回的对象

职业学校招回的对象多为由于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极少数也对不满足目前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实行招回。可以说,现在的“招回制”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保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所以,目前招回的对象就局限在不适合企业需求和小部分不满足就业岗位的毕业生。

职校可以本着更负责和更开放的精神,扩大“招回”的对象:由针对不合格毕业生的招回扩大到对有再培训需求的所有毕业生的招,回,使学校成为毕业生终生发展的后盾。据报载:陕西国际贸易学院推出了面向毕业生实行终生关怀、照顾和负责的(终生关照制》:学生毕业后,他们终生的学习、生活和事业都受到学院的关注……把对学生教育、关怀和照顾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延续到他们的一生……

学校还可以积极的与企业合作,对因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需再进修的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使学校本身办学机制多元化,又可以培育学校的潜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二)职业学校“招回”的运行

实行“招回制”的职校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招回不合格的毕业生,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应在招回的时机和招回的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在招回的时机上: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时,就应与企业协定由学校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如有必要可在最短时间里对学生实行再培训,企业如无特别的情况不应把学生解职,而应送其回校接受再培训。学校通过这种协定来保证学生在失业前就能被招回。

在招回的方式上:目前见诸报端的招回多是对学生进行免费的招回,这种方式有可能助长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的风气,在某个角度上来看的确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使学生避免因不合格被招回。并且,对招回的学生应收取一定的再培训的费用,使其承受部分经济压力,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

在再培训方面:职校根据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方法”对学生实行回炉再造。再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师资力量的倾斜性,确保学生再就业的质量。

(三)职业学校“招回制”的配套措施的完善,

职业学校的“招回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招回的学生再培训安置,而是积极的根据招回生和市场反馈的信息,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育质量、专业设置方面加以分析、调整和改进。这项工作如果真正到位,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招回制”的实施,而且对职校本身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职校应构建灵活的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机构设置上建立类似企业市场部和销售部的部门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并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跟踪调查。

三、对职业学校的几点建议

部分职业学校对不合格的毕业生实施“招回制”,虽然此举基本受到个人和社会的肯定,但是现行的“招回制”举措尚待进一步探讨。至于“招回制”能否形成一种制度而推广之还需要学术界及职校实践的探索和完善。职校需明确的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职校应尽量做好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避免不合格毕业生的招回的比例。

(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学生被招回的几率。所谓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和人职匹配等各方面。与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更能反映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了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不仅应给学习者提供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满足现代社会对操作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不应再单纯的强调培养目标针对现实的职业岗位,而是树立起整体的观念,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人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职校可通过加强对学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有助于深刻领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社会科学的教育可陶冶性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精神资源。

总之,职业学校的教学应满足社会多元化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职业的可能性和本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合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与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因初次就业实践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退回。

职业学校可在自己现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联系专业对口企业,建立新的实习基地,促使职业学校学生适应企业要求和提高职业技能。并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实行三至六个月,最长一年的见习期,以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这也有助于企业在见习期内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择学生。如山东诸城职业学校实行的三年学制:前两年边学基础理论,边进行教学实践;第三年则到协议企业实习一年,称之为“预分配”。如果双方满意,则学生正式留在厂方;如不满意,则由学校招回再培训或重新分配。对已就业的毕业生,倘若所在企业不理想,学校可招回学生进行二次分配。

另外,职业学校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法,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定单培养”的转变,变学校“单向育人”为校企“共同育人”。企业根据业务和发展需要,不定期把企业员工送到学校进行职业再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也让企业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技能、晶德等实施考核,建立零距离的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以联系扩大就业,以合作保障就业”。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另外,由于高校招生规模和失业人数的不断扩大,职校学生就业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

学校应根据招回生的再培训需求所反馈的信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需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广泛收集企业的反馈信息,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分专业进行认真统计,对毕业生择业的区域走向、行业分布、择业渠道及企业的用人变化、市场用工走向进行研究分析,为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安排、培养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学校教育努力体现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拉近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差距,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