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文启迪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文启迪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科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品德教育和塑造的功能得到加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新旧观念的冲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学生的品德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在不断探索品德教育的新路子,学生在品德方面的新问题却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要真正在青少年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须从重视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养成开始,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人文启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分化

新课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些年中,学生的个性表达有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代替了单一价值观、审美观。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身边的事物有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态度,这都是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体现。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个体的影响有弱化的倾向,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力显得越来越单薄与无力,更不容易变为学生规范的自觉行为。我们对青少年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为什么收效却反而低了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现象和困难归结于社会大环境,更不能等待社会环境的自然改变,许多新问题并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影响所能解决的,更不是强制的规范要求所能改变的,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从更深层去寻找求解之路。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忽视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普遍存在重应试、轻教育的做法。思想品德课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考拿分的学科,应试功能被强化了,而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却弱化了。应当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而是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素质。我们不能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割裂开来,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科课程的实施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淡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我们将大量时间用在思考知识点如何达标上,却很少思考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制约。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甚至很少看到一个以此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中的人文忽视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要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要求的契合点。

3.初中学生人文缺失的突出表现

第一,是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不论什么场合心目中都没有规则的意识,随意破坏规则、影响他人的情况在许多学生中间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学校、家庭、课堂多方面的教育引导都没能改变这种不守规则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交往和人生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第二,是学生对待优秀文化的态度。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低的现象。初中各学科都有很多介绍中外优秀文化的内容,但是难以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更难以对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相反学生对一些时尚的流行文化却十分容易接纳,将许多肤浅的时尚当作自己的审美标准,例如对音乐、服饰、发型、图书、娱乐、消费方式等,学生的审美和鉴别水平都在很低的水平上,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难以影响他们,更难以对他们的人生成长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学生对待精神与物质的态度。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学生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和追求已经对他们的人生观带来了影响。有不少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到学校学习的目的,每天只在意和追求物质的享受,难以树立起劳动换来收获的观念,他们生活的态度是不停地索取,并不知道这些获取是要付出的,更不知道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将来的收获。

第四,对生命的价值和态度。学生在对生命的态度上表现出许多矛盾的地方,在爱心捐款或其他爱心活动中,他们会表现出热情和无私,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却表现出相反的一面,例如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用在爱心捐款、帮助他人上,但是课堂上却随意影响他人,损害别人利益,破坏公共秩序。这些矛盾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爱心的真实意义是珍视生命、帮助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上述的这些现象表面上看都是一些习惯层面的东西,其实暴露的是人内心深处人文精神和素质缺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反复说教、从要求上去从严规范,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即使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答会考,也不一定就真正具有了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人文启迪和人文教育。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就是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授,通过各种体验与经历,形成人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丰富的情感,形成观念和态度的过程。《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3年版)》在课程特点第二条中明确指出了新课程的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可见,新课程在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初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课程标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①对生命的珍爱,感悟生命的宝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人性之善。②对优秀文化的态度,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③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④真诚、诚实、守信,倡导求真的规则意识。⑤人格教育,对一种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⑥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从社会中的获取与为社会的付出统一起来。

我们强调人文启迪,就是要在内心中真正唤起一个人对这些精神的认可和追求。一个文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只有真正在人的内心深处扎根,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近些年对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实际上就是学生内心中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土壤,让我们教育一次次失效、播种一次次落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中由于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折扣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从一个人发展的根基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和强化人文启迪。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人文启迪的探索

笔者在近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1.树立新理念,重视人文启迪

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当前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困境的新思维。我们在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同时,要想到:“形成学生最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基本的价值体系生长的土壤是什么?”我们不能离开土壤去讲求培育技巧,重要的是让土壤具备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只有本着这样的理念,才会真正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才会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去开发它。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初中生受各种流行潮流的影响,将自己的发型打扮得千奇百怪。尽管在他人看来这些发型根本就不适合他们,但是他们却自得其乐,以为是个性的表现,以为是出众的理由。他们在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的规定面前表现出顽强和坚持,三番五次的教育也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即使纠正了也是心有不甘。学校和教师经常将这些学生划到不遵守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列,视为习惯或品行不良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的发型最基本的是受他们审美观的支配。他们的审美水平决定了他们对美丑的标准与情趣,决定了他们对发型的选择。要解决发型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审美观念,而学生的审美观念又是与文化素养、价值观有关的,解决审美观要从价值观上入手,而价值观又与人生观联系,所以解决学生发型的问题如果只从学生不能自觉遵守学校仪容仪表的层面上是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有从引导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入手,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得到解决。这就要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通过包含思想品德课程在内的各个具有人文素养培养功能的课程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是我们在新课程渗透人文教育需要的新理念。

2.寻找课程中促进人文成长的切入点和载体

初中新课程中许多内容都是人文启迪的好载体、好素材,关键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笔者认为这要解决三个问题:找到核心线索,开发教育的资源,创新启迪的方法。

人文启迪的核心线索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珍视生命为核心,追求人性之善;二是以真诚、守信、求真的规则意识为核心,追求为人为事之真;三是以接纳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核心,追求文明之美。开发教育的资源,就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为舞台,在现实中去发挥和加强人文启迪和教育的功能。所谓启迪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获得认同形成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如果只是将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知识点教学的形式加以教授,那么仍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可能达到启迪的目的,因为人文精神不是考会的。创新启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去创新,用更恰当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将人文精神的核心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行动,变为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力量,熔铸到一个人的基础人格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用人文精神的核心线索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串联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可进行人文启迪和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何将它们串成求善的为人精神、求真的为事态度、求优的为美意识三条线索,是教学中要积极思考的。其实思想品德课教材每册都贯穿着这三条线索。例如粤教版八(上)教材总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塑造自我、善待他人、相处有方、胸怀天下。其中自尊自信、明辨是非、自我负责、诚实守信、竞争与合作、关爱社会、情系祖国、放眼世界都属于求真的为事态度,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都属于求善的为人精神,欣赏与赞美、情系祖国、放眼世界都属于求优的为美意识。我们将这些内容串成线索,可以在比知识点教学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和教育。

(2)用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事件与事例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实现人文启迪。启迪不是简单的讲述,更多的是要触动学生的内心和感情世界。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重要和重大的事件,特别是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事件,从对这些事件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去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每年都有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热点焦点事件,要用好这些素材,开发其功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例如近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风暴,这些事件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折射出人们内心世界的人文万象。教学中在讲解和分析这些事件时应当刻意地去凸显事件背后的人文原因。学生对事件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例如道德、规则、信用、物欲等,但是教师要分析为什么这些造假制假者的道德、规则、信用、对他人生命的漠然会与社会和公共标准如此相背。每个人都处在相似或相同的生存环境中,为什么每个人面对这些做出的选择却如此不同。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3)开展以人文素养为话题的各种主题活动,深化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阶段,我们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开展了以人文素养为话题的各种主题活动。实践证明这是启迪学生人文精神的很好形式,学生乐于参与,能激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例如我们开展的“你认为现在最好的音乐是什么?”“中国文化你了解多少?”“ 西方文化和文明中最吸引你的有什么? ”“做假奶粉的背后是什么?”“你认为规则有多重要?”“ 如果你的朋友不守信了怎么办?”“如果你是一个送报员 ”“ 我替代父母做一天的家务”“ 如果我是一个警察面对求助者”“ 我追怎样的明星”“如果我开一个餐饮店”“ 商店关门的原因都有什么?”“ 如果道路上没有警察和督察员 ”“为何你认为这种发型美?”等活动。这些主题都围绕着我们强调的追求人性之善、为事之真、文明之美,通过这些主题活动,我们将一个人成长中所要养成的人文素养融入到具体的问题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在生活和成长中是多么重要,让学生逐步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都可能不同,但是追求生命之善、为人为事之真、文明之美是共同的理想,也是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这样的主题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向性,比一般的知识教学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启迪成效,对学生有着长远的、良好的影响。

(作者单位:厦门市大同中学,福建 厦门,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