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领童心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领童心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身边的美,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美,这是美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美术课堂得以鲜活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自然美景、思维启发、真情实感这三个方面来发挥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的引导价值。

【关键词】引导价值 自然美景 思维启发 真情实感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摆在教师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无限的知识?怎样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引导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美术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价值。

一、用自然美景引导学生

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国教育家罗恩非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玩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教师也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多个感官的刺激来对孩子进行自然美的熏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体验美。

在浙美版第二册《各种各样的树》一课教学时,我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审美的体验。

师:“看看这棵树的树干,你有什么发现?”

生:“粗粗的,有点歪。”

生:“我看见上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来摸摸这一粒一粒的东西。

生:“真刺手。”

生:“糙糙的。”

生:“好痒啊!”

师:“这是树干的外皮,一直在外面,风吹、雨打和日晒就变得干枯、粗糙,形成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纹理,从树皮上你看到了些什么样的纹理?你能在本子上画一下吗?”

学生很快地便在纸上认真地画了起来,有长方形的,有歪歪斜斜的,有不规则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寻找、感受自然界的美,接受有效的审美教育。孩子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滋润和熏陶,作业也显得精彩纷呈,如带着小孔的树叶,六角形的巴掌叶,甚至叶片的重叠关系,都被栩栩如生地画了下来(见图1-3)。(图4)是经过审美引导后,树杈有了粗细,并且向四周伸展着;(图5)中树的对比感觉十分明显,粗粗的树干使色彩也显得很浓重。(图6)中树干的形状和图案有了变化,树枝的形态也大不一样,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把树进行了拟人化处理。

二、用思维启发引导学生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其答案也不会限制在“唯一”之中,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答案。在人美版十二册《添画人像》一课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示范引导

利用板书示范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思维添画人像的另一半。首先,我板贴自己的人像彩照(左边一半),让学生找一找老师长得有什么特征?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我在另一半的白纸上进行了添画。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抓住脸部的五官特征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一张匀称的脸。“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一直笑着的,我的脸上还会出现些什么表情呢?”在学生的描述中,我迅速地用白纸遮住了半张笑脸,画了起来。语尽笔落之时,一张半笑半哭的滑稽之脸呈现在黑板上,同学们惊讶老师笔法之快的同时,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意思维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不同体验。

(二)图片引导

我把伦敦举办的一场Money Celebrities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富有趣味的作品也带进了课堂,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见图7-10)

生活中一点小小的,超出常规的创意,就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感受到了发散思维的强烈冲击力。

(三)名作引导

出示一幅画作《玛雅和玩偶》(毕加索)的正面左半脸,让学生猜想:这张脸的旁边藏着的另一半张是什么样子?学生思索着、交流着……课堂里充满着想象的乐趣。随后我点击课件,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竟然是半张侧脸,画家把左右两边脸处理成视角完全不同的两个面,这幅作品是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毕加索所作。他被誉为“现代艺术魔术师”,作品风格独特、多变,善于运用多侧面表现人物,创造了一个平面的“立体主义”世界。” 这样的组合是何等的巧妙,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新奇的殿堂。

通过思维的启发,学生的作品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图11)是根据左半脸提供的形象,抓住人物的特征,用写实的手法添画完成了细腻、传神的人像。(图12)是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大胆改变人物形象,出现了一种恶搞的戏剧效果。((图13-15)是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脸上那深深浅浅的皱纹、黝黑的皮肤保留了下来,添画成发型独特,形象夸张的人物。

三、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

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怎样完成幼小心灵中情感的构建?怎样挖掘幼小心灵中的情感?教师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美版第五册《童年》一课中有一幅于月川的国画作品《翻身农奴的儿女》,我也尝试着通过画面为载体,进入更深层的情感世界。

师:“旧中国的藏族同胞们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时代,他们给人们做牛做马,受苦受难,直到1950年叔叔解放了,翻身做了主人。这幅画就是这些农奴的孩子们。”

随着我的叙述,《二泉印月》中凄凉的二胡声从教室的音响里低沉地流淌出来,如泣如诉。骨瘦如柴,饥不择食的农奴孩子,背着地主艰难地走在山路上的农奴……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不堪回首的老照片,仿佛在诉说曾经的苦难。这一刻,孩子们安静极了,他们在感受着生活经历中所没有的东西,在思考着画面背后那沉重、沧桑的历史。

引导是教学的艺术。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是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课堂是否能奏响“和谐”乐章的关键所在。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引领童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灿明 《儿童创造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 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教育大辞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

(慈溪市观海卫镇中心小学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