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徵明题跋中之尚古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徵明题跋中之尚古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关于文徵明的书画题跋,最初比较集中的收录当在其传世之《甫田集》三十五卷本中,即是书卷第廿一、廿二、廿三《题跋》三卷。然后世又有《学海类编》本与《丛书集成初编》本《文待诏题跋》行世,分上下两卷,据周道振先生考证,实皆据《甫田集》三十五卷本改编而成,题跋内容未有删减,而文氏本人及家人并未将其题跋单独印行问世①。《甫田集》三十五卷本中的题跋一类,共录有四十九则题跋,其中三十九则是书跋,十则为画跋。周道振先生辑校的《文徵明集》中,先将《甫田集》三十五卷本中的四十九则题跋全部收录,同时在《补辑》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诸卷中收入题跋一百八十则,其中九十九则为书跋,八十一则为画跋。故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题跋,则主要来自周道振先生辑校的《文徵明集》。

从文氏题跋来看,尚古思想是其书学观念中客观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他主张书家作书须有出处,合乎古法,并且对古人书中之笔法尤为关注。我们认为,文徵明的尚古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者为赵孟\“复古思想”对明代前中期,包括文氏在内等众多书家的影响,再就是其身边诸多师友对他的熏陶。

二、用笔为要:赵孟\“复古思想”对文徵明的影响

纵观整个书法史,在南宋末年至元初这段历史时期,因赵孟\的出现而发生了一次重要变革。由于赵氏书风在元初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甚至象由金入元的鲜于枢等书家,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侵染。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甚而影响到到明代前中期的很多书家。客观来说,赵氏倡“复古”思想之原因,实为矫南宋书坛末流之弊,其主张全面复古,回归晋人,称书法应“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②。文徵明一生对赵孟\都是非常崇敬的,诚如其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称:“公平生雅慕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以公之博学,诗、词、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③从文嘉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徵明对赵氏的“复古”思想应该是非常接受并身体力行的。而根据周道振先生辑校的《文徵明集》中之文氏书画题跋,其专为赵孟\书画作跋即为十四则之多,乃文氏跋历代书家之最。如文徵明《跋赵欧波书唐人授笔要说》云:

昔赵欧波尝言:“学书之法,先由执笔,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心摹手追,然后筋骨风神,可得而见。不则,是不知而作者也”。今观所书唐人授笔要说,则益信然。至于笔法次第,非深知者未易言也。把玩之余,为之三叹。④

又若跋《赵文敏书文赋》中曰:

赵文敏公尝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右公所书文赋,结字用笔,无不精到,盖得意书也。公书初学《孟法师碑》,晚学李北海,而皆过之。此赋虽无年月,要为中年书无疑。昔胡汲仲谓“子昂书上下三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非过论也。⑤

这两段文字中所涉及的论点,主要在于文氏对赵孟\“用笔千古不易”之说的赞同,以及对赵氏书法的推重。其对赵氏书法“把玩之余,为之三叹”,甚至象胡汲仲所云“子昂书上下三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这种极度溢美之辞,也认为并不为过,雅慕之情溢于言表。而赵孟\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乃书法史上之著名论断,其堪谓抓住了文人书法嬗变中“笔法”这一核心问题。文徵明亦深明个中奥妙,并以赵氏此观点为学书准则,努力实践而终身不弃。他在论及历史上其他诸多书画家的作品时,也处处流露出对笔法问题的重视,甚至成为其品评真伪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若文徵明《跋蒋伯宣藏十七帖》述其“晋人笔法尽备矣”⑥,在《题李西台千文》中言:“西台书,世不多见。此卷千文,结体遒媚,行笔淳古,有风骨存于肥厚之内”⑦,而跋黄山谷书《伏波祠诗》则称其“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⑧,在《跋陈简斋诗帖》中亦赞誉陈与义“辞旨高旷,笔法清丽”⑨。从上述诸跋中之“晋人”、“淳古”、“折钗屋漏”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文氏于笔法方面的追求,其内涵即为用笔应合于古人方为妙处,而能得晋人笔法,无疑乃为其至高追求。再者如文徵明在题画时亦多次谈到笔法问题:

右周文矩所作会棋图,……且笔法纤丽,岂后世庸史所能结想耶?⑩

右晴江归棹图,为夏所作。……笔法苍古,气韵淋漓,足称奇作。

余早岁会见王摩诘雪溪图,笔法妙绝,未尝少忘,每形诸梦寐。几欲模仿,辄以事阻。今日偶有佳纸,漫用其笔法为之。或作或止。时嘉靖十八年,岁在己亥夏五月十日。 石田先生得画家三昧,于唐诸名家笔法,无所不窥。余晚进,每见其遗翰,便把玩不能舍,真海内宗匠也。此卷疏爽秀润,而布置皴染,多出于古人,得意作也。偶过禄之吏部斋中,出此索题,漫书卷尾,观者勿以续貂见诮也。嘉靖戊申秋九月既望。

早在南齐时谢赫就已提出中国画当“骨法用笔”这一重要命题,历代画家无不奉为圭臬,而“以书入画”亦更为宋元以后文人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故文氏上述诸多言论,虽多为论画,然其笔法问题的重视,实可与其书学观作同一观照。

三、神会意解:吴门师友对文徵明的影响

诚然,文徵明的尚古思想受赵孟\影响颇深,其书论大体仍以崇古、拟古为基调,但是,毕竟二者各自处于元明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文赵二人虽都主张学书当“则古”,而他们的“则古”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吗?如若存在不同,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异究竟体现在那些方面呢?这些皆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赵孟\复古思想在书法史上的最大功绩在于回归晋人,复兴晋法,从而矫南宋书坛末流之弊,赵氏这一复古路线一直影响到明代前期书坛。而明代前期的书法复古,虽追踪线路与元人相同,但又明显表现出皇权的干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其罪至抄”的严律,以书取仕而可获官禄的诱惑,使得大批召入宫廷的书家,为应制而作书法。这一风气的直接后果,即造成了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雍容典雅而缺乏文人个性之台阁体书风盛行,台阁书法已全无元人散淡、高逸之古韵,如同台阁诗文、院体绘画一样,成为文艺发展的一种桎梏。台阁书法的统治地位,直至成化、弘治朝以后,方被崛起于江南的吴门书派所代替。

吴门书派之先导书家,如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等人,皆博学好古之人,在书法的追求上,这批人已完全抛弃了之前盛行的台阁体,代表着一股新生的艺术力量,并对文祝等后辈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观念起着直接之导向作用。沈周等吴门前辈书家,在书学观上虽仍坚持尚古理念,但已不仅仅局限于赵孟\思想的藩篱,亦摒弃了同时代人不学宋人之流风,开始注重向宋代文人书法取法,宋代文人写意书风在这些人笔下得以再度复兴,将宫廷庸俗的台阁气转向文人书卷气。若沈周仿黄庭坚,吴宽专师东坡,李应祯因初为中书舍人而受台阁影响,后亦力弃时风,由宋至唐而溯源晋人,潜心古法。文徵明少时即从父命,相继从游从学于沈周、李应祯、吴宽等吴门前辈贤达,并与祝允明、徐祯卿、唐寅、蔡羽、都穆等同辈俊彦先后订交,互相唱和,切磋交流,这些人在诗、文、书、画,甚至人生观等许多方面都给文征明带来了重要影响,此在文徵明的题跋中俱反映甚显。

文徵明在对待北宋书法上,深受其师辈影响,对苏黄米诸家皆多有涉猎,今亦有其仿北宋诸家笔意之作品传世,而晚岁大字更复以山谷笔意为主,此皆足以为证,文氏在书法实践上是主张学习北宋的。在他的题跋中,对北宋苏黄米蔡诸家之评价亦皆甚高,无复其前人之偏见。若其跋东坡作品云:

苏文忠《兴龙节侍燕诗》,作于熙宁己酉间,正雍熙之日,君臣相庆之时。故所书飞舞,神采射人。卷中兼有“宣和”等印,诚天府之物,不知何年流落人间。征明在子真中舍书斋得以展阅,是亦一遇也。敬题此以识之。时嘉靖辛卯重九日。

又如跋山谷书云:

尝读黄太史《豫章文集》,见《墨竹赋》,喜其豪宕不羁,思致幽远,类皮日休。既而见石刻是赋,则下笔沉着,波发~厉,类颜鲁公。今复得见真迹,何其幸也!幸此仅得其半。然《洛神赋》止十三行耳,至今人以为宝,何必以全哉?

文氏此处以王献之传世之《洛神赋十三行》来喻山谷《墨竹赋》半截残石,当以为宝,可见其心中对黄书之厚爱也。再如文徵明《跋米临禊帖》中曰:

元黄文献公云:“凡临禊帖,得其貌者似优孟之仿孙叔敖;得其意者,似鲁男子之学柳下惠。米元章所作,貌不必同,意无少异,此其妙也”盖昔人论书,有脱墼之诮,米公得此意,故所作如此。观者当求之骊黄牝牡之外也。

上述所谓昔人“有脱墼之诮”,乃为赵孟\对北宋书家薛绍彭之微词。而在文氏看来,米临《兰亭》正是贵在能得右军之意,而又无规规模拟之嫌。

文徵明对宋人书法及其书学观念的认同,还体现在对晋唐诸多书家的题跋当中,他很多时候甚至直接征引或借用宋人原话来品评历代书法。诚如其在论《怀素自叙帖》时,曾借东坡之语评道:“如没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邪?若此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矣”。而其《跋颜鲁公祭侄季明文稿》亦引黄庭坚对颜书之论来证其所评:“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颜鲁公萧然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应该指出的是,文氏与北宋诸家书法观的合拍,也说明在其尚古思想当中,对法度与情性、拟古与个性等问题并不僵化理解。换言之,文氏虽然尚古、尊古,品评作品时非常注重古法、古意,但在学习古人时他却并非一味泥古。他在《跋李少卿帖》中曾云:

自书学不讲,习成流弊,聪达者病于新巧,笃古者泥于规模。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此处所言李少卿即为文徵明之师李应祯,很显然,在文徵明看来,聪达者之新巧与笃古者之泥于规模皆不足为取,其师李应祯书法之妙即在于能深诣古人三昧,自成一格而又古法不亡。而文氏眼中的“古法”,也应该指的就是古人书作中的笔法。由此可见,文徵明主张学古时应“师心自诣,神会意解”,不仅要师古人之迹,亦要师古人之心,从而达到能够与古人自然而合的艺术境界。文氏这种书学主张与黄庭坚所言“佳帖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帖,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之语,亦可谓颇为吻合。

四、结语

从文徵明的题跋来看,无论是评论前代或其同时代书家的作品时,多持温厚平和之态度,褒扬为主,而鲜有偏激之辞,其品评之重点亦往往集中体现在是否合于古法等方面。刘纲纪先生在论及文徵明的绘画思想时曾云,在继承学习古人上,文徵明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还没有董其昌南北分宗说提出之后那种狭隘的宗派门户之见,而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古人。笔者认为这段评述同样也适合于文氏书学思想中的尚古观念。

综上所云,文徵明的尚古观念盖深受赵孟\的影响,尊崇古法,且无论是就书法或是绘画展开评论时,对书画作品中的笔法问题皆尤为关注,认为用笔应合于古人方为妙处,就书法而言,能得晋人笔法无疑乃为其至高追求。但是,因受当时文艺思潮及吴门师友的影响,文徵明又能不完全为赵孟\的复古思想所囿,他对北宋诸家的书法及书学观念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接受并努力实践之,主张学古时应“师心自诣,神会意解”,此亦正为其思想观念开放之处。

(作者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注释:

①周道振、张悦尊同纂《文徵明年谱》卷八,第720页,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②韩性《书则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19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③文嘉《先君行略》,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附录二,第16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文徵明《跋赵欧波书唐人授笔要说》,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第1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⑤文徵明跋《赵文敏书文赋》,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文徵明《跋蒋伯宣藏十七帖》,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第13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⑦文徵明《题李西台千文》,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第二十二,第5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⑧文徵明跋《黄文节公书伏波词诗》,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⑨文徵明《跋陈简斋诗帖》,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⑩文徵明《跋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第13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夏禹玉晴江归棹图》,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第13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雪山图》,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五,第14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沈石田竹庄草亭图卷》,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苏文忠公兴龙节侍燕诗》,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黄文节公墨竹赋》,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四,第13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米临禊帖》,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怀素自叙》,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三,第1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颜鲁公祭侄季明稿》,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第13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徵明《跋李少卿帖》,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第二十一,第5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嘉《先君行略》,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附录二,第16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黄庭坚《论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5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刘纲纪著《文徵明》第83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