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闻喜面塑艺术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闻喜面塑艺术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闻喜花馍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人们关注它不是因为其精湛的工艺本身,而是隐藏在这工艺之后的生活智慧、做人态度和生活习俗等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也正是闻喜花馍以家庭式的手工技艺久传不衰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闻喜花馍;工艺技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32-01

闻喜花馍是闻喜地区独特的面食制作艺术与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面塑艺术,2009年闻喜花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闻喜花馍又以其独特的工艺造型在“山西活动周”上大放异彩。可以说闻喜民间面塑艺术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古老技艺,以家庭式的“母亲艺术”传承至今,与当地人们特定的文化情结是有密不可分的。

一、闻喜花馍作为闻喜地区民俗礼仪的物化形式,有其独特寓意

民俗花馍被称为研究人类民俗学的“活化石”。尽管通过纯手工序制作的闻喜花馍生产方式原始而落后,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积淀的文化内涵是超越其功能、工艺本身的。下面本文将对闻喜一带应用最为广泛的花馍种类进行分析。

(一)用于节日祭祀类的花馍,以春节面塑为代表。春节的祭祀活动是闻喜民间最为隆重的。其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这里所说的馄饨不是日常食用的“馄饨”,而是流行于山西闻喜一带的一种面塑,没有任何装饰,朴素自然,风格独特。

(二)用于生日祝寿类的花馍,以小孩满月时的“老虎火喜”最具代表。“火喜”是闻喜方言,意为“护携”,是是一个直径为40多厘米的大白馍,白馍顶上有一朵鲜艳的花朵或童子,代表新生婴儿,一圈围着十几个头朝外、大张口、憨态可掬的小老虎,象征着老虎保护孩子长大成人。老人过寿时要蒸的寿糕花馍也颇有特色,花馍的一周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簇拥着一朵怒放的,寓意着健康长寿。

(三)用于定亲婚嫁类的花馍,以花糕为代表。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 “上头糕”,新娘出门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一段切下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儿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分送亲朋好友,表示喜鸟飞远了。

(四)用于丧葬礼仪类的花馍,以盘顶为代表。 盘顶专指丧葬祭祀中,摆在适箩顶节的面塑艺术品,借物寄情,没有实用价值。顶盘有人物,动物等多种艺术造型。人物顶盘,一般以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为内容。寄寓着人们对殁去亲人的哀思。

二、闻喜花馍与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

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在研究产生艺术品的规律时曾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环境。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闻喜面花艺术是由其历史悠久的面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在宗教色彩上则被认为是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闻喜县地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源流之一。“相传我国中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就曾率领包括以虎为图腾崇拜的部落在内的众多部落联盟军,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可见,虎是当地原始图腾之一。在山西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往往都有虎、熊、豹等各种猛兽图形。”如今虎图腾崇拜已经淡化,但虎作为吉祥物一直流传山西闻喜一带,虎即避邪、祛灾之物。闻喜花馍中的谷卷、高盘馍以及面虎等都是这种图腾文化的集中体现。

三、闻喜花馍艺术的美学内涵

美学意蕴是闻喜花馍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件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不止是其内容和品质的本身,也不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抽象的人生观,而是在对艺术品的审美体验中所作出的人生思考。从实用角度讲,它以面塑的形式成为物质产品,在食用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使人们产生了感官上的愉悦;从文化角度来讲,它将人文礼仪抽象化在了作品之中,使美的意蕴,概念表现在日常创作中,并使其不断深化;从色彩方面讲,闻喜花馍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为主调,基本上不使用灰暗、晦涩的颜色,这是闻喜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吉祥色彩观,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心理追求,而且也给人们创造了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闻喜花馍作为一支山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奇葩,为山西乃至整个中国的民间民俗文化事业,增添了无尽的光辉和异彩。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闻喜面塑艺术的经济市场逐渐开阔了起来,但同时,附在它身上的文化隐喻也丢失了不少。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做出反思,不仅是对这种面塑艺术,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手工艺传统精神的整体反思。因为与闻喜面花艺术一样,每一种手工艺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其实是我们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段改芳、王江.民间面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