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好“算计”计算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研究的重头戏。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计算课总是和“枯燥”、“反复练习”联系在一起,于是许多学生对计算课的学习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学得枯燥乏味。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好好“算计”,使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一、“算计”教材,关注“趣”和“新”
1.改变呈现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教师只要对课本上的例题稍作处理,就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学五年级“圆环的面积”时,教师可先出示半径是2厘米和半径1厘米的圆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把两圆的面积相加形成什么形状?把两圆的面积相减形成什么形状?讨论相减的情况,对生成的圆心重合的情况进行处理:这个图形怎么得到的?做到了什么?引出圆环的知识。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应为了不断地靠近圆环怎么来的、怎么计算圆环的面积,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2.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努力展现其丰富的过程,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载体,将静态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例如:教学四年级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时,书本的安排是先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学习乘法运算律,在实际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顺序,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教学,发现这样两个知识点有共性的地方,抓住切入点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二、“算计”方法,关注“动”和“活”
1.渗透估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估算,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逐步养成估算习惯。计算中的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以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还可以在笔算前进行估算,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可以在笔算后进行估算,验证自己的得数是不是在范围之内。让学生意识到估算的价值,感受到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应用估算。
2.鼓励动手操作
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内容时,有三种情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在教学中,我们虽然让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讲算理,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一下子适应不了,对算理也混淆了,甚至连几个十和几个一都分不清楚了。如计算5+23,学生会错算为73;计算37+10,学生会错算为是38。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计数器进行教学。请学生在计数器上准确无误地拨出一位数、两位数;看着计数器上的数,准确无误地说出几个十、几个一。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进行计算,再边加上数,最后说出数的组成。反复几次下来,学生很快领悟了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加在一起,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加在一起,最终领悟计算的方法。通过操作,学生能够建立一种计算的模型,能很好地理解计算的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3.提倡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化学习,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对某一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可能呈现出多样化。教师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优等生可用多个方法,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法,后进生可以只用一种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或者寻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方法。下面是“十几减9”的教学片段:
师:15-9如何计算呢?
生1:15-9得多少呢?9再加几就是15呢?我就把9记在头脑里,再往下数到15,看数了几个,那15-9就等于几。
生2:因为9+6=15,所以15-9等于6。
生3:把15-9看成是15-10=5,因为多减了1个就要还1,所以15-9=6。
生4:计算15-9时,先算10-9=1,再加5就等于6。
生5: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15-9中15的个位比9少4,得数是6,那我想是不是可以用这种“少4得6”“少5得5”的方法来计算其他题目。
师:大胆的猜想!你们能举出其他例子来验证吗?
(13-9=4(差6),16-8=8(差2)……)
师:一道减法式题,竟有这么多算法。这么多方法选哪种好呢?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呢?
(各小组都说自己组想的方法好,都不服输)
面对这争吵的场面,我索性让学生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方法,让各小组用各自的方法计算同一题目,看哪组计算得快且对。
下面是比赛后对各种方法的评析:
生1:用第1种方法太笨了,如果加的数很大,那要数很久。
生2:我加法算得很熟练,我愿意用相加算减。
生3:第3、4种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但它对我来说太难了。
生4:用第5种方法也不错,既简单又快。
师: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是你喜欢的,而且能较快地算出得数,那就是好方法。
学生在交流中介绍自己的算法,感受别人的算法,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改变了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达到了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关注算法最优化,实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构水平。
三、“算计”练习,关注“趣”和“活”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围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竖式计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小游戏、数学竞赛、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摘苹果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投影机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注重练习的思考性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练习的设计要关注练习的思考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练习巩固中,我这样设计练习:请学生编题并且计算。不进位:2+67;进位:2+67。通过算编结合,打破内在认知平衡来激活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思维积极、深入、持续,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计算技能,理解了进位和不进位的情况,又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增强了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计算练习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3.练习设计要有综合性
练习设计要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设计编排。同时要避免为了计算而计算的练习,把计算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
“琢玉在手,成玉在心”。只要教师能从促进学生深入数学思考为出发点,提升计算教学的含金量,就能使计算教学成为一个灵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