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林纾与埃兹拉・庞德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二人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界却褒贬不一。本文作者拟比二人思想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二人思想相似和差异的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林庞二人翻译思想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并对二人的翻译思想做出更客观的评判。

关键词:林纾;庞德;翻译对比

引言:作为文学界和翻译界的两个重要人物,林纾与庞德二人翻译思想在翻译学界也掀起了浩然大波,为了使人们对其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浅谈作者对二人翻译思想的认识。

1. 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的相似性

1.1 译者主体性

许钧(2003:6)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志及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影响着翻译过程因此也影响着翻译结果。

林纾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中人物的思想的交流,认为翻译要充分融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在译者对原作进行解码的过程中,译者会对原作的思想内容结合自身的主观情感加以解读,编码过程中也势必会带有译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体现着译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取向。庞德认为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强调诗歌翻译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其引起的主观感受相结合形成意象,强调翻译选材自由,更强调译诗过程中对诗形式上的变化甚至牺牲意义来求得音韵之美。由于林庞二人均不通原语,在翻译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作的束缚,创作出与原作神似却相互区别的译作,充分体现了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

1.2 以译语读者为导向

韦努蒂(刘文军,2008:80)认为归化翻译是要同化原本,抑制、消解其异域特色或风情,使译本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诗学和意识形态。为了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多的国人所接受以发挥他的作品的实业救国的目的,林纾的译作不自觉地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庞德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和儒家经典作品,尽管他竭力想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但翻译过程中庞德却坚决保留了英美文化的特征,这是因为他的译作的服务对象是不懂汉语的西方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林庞二人均将译语读者考虑在内,结合自身的翻译目的以译语读者为导向。

1.3 备受争议的翻译思想

传统的语言学派强调原语与译语在语言层次上的等值,忽略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主观能动性(颜林海,2008:2),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则是以尤金・奈达为代表的功能对等理论。林庞注重译者的主观创作,这与传统译论所持有的观点大相径庭因此备受争论。支持者认为林纾译作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开启了近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庞德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更多人所知。反对者则认为二人不是翻译而是创作或改写,认为庞德虽有诗才但译诗缺乏连贯性,从中国人角度来说庞德所译中国古诗词错误百出。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漏译、误译、删节与传统翻译观所提倡的信或对等相违背。由于翻译方式和翻译主张不同,二人的翻译思想备受争论。

1.4 深远的历史影响

林庞二人翻译思想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纾大量翻译了西方的文学作品,使西方的思想和理论更加快速的传入我国,开阔了国人视野,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学作品更加的了解,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庞德则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和儒家学说的翻译研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人所了解、熟知和喜爱。与林纾一样,庞德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的差异性

2.1 翻译目的

林庞处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们拥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动机。林纾处于中国国情内忧外患之际,新旧文化转型之期。特殊的时代特点使得诸多知识分子企图通过翻译在思想上开民智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不仅紧随当时西学渐进的历时潮流,更加反映了知识分子们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庞德从事汉语诗歌的翻译工作则是企图以汉语为武器来攻击当时保守停止不前的维多利亚文风,解决它所处时代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翻译方式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很多创作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不通外语,主要靠他人口述再通过调动自己的汉语能力和文学感悟能力,传其神、达其韵。由于很大程度上不受原文的影响和束缚,译文便更加地道、流畅和传神。庞德不懂中文,他不强调译诗过程中对原文意义或某些字词意义的忠实,他更多的关注的是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他反对字对字的直译但注重细节翻译。就翻译方式而言,二者翻译过程中虽都存在创造性因素但仍有很大的不同。

3.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因

3.1 相似的原因

林纾与庞德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但二人均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之际,传统与新兴思想的碰撞动摇着人们的固有思想和传统观念。林庞二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来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为了能使的新的思想能够在本国更大范围得以存活流传和发挥作用,二人皆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进行了加工改造以迎合各自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因此与传统的强调译文“信”的翻译思想相背离实,也为很多人所批评。但是从更加客观的角度,他们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迎合的时代的需要,为新思想新方法的涌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2 差异的原因

3.2.1 时代背景的差异。林庞二人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但由于属于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二人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迥然不同。林纾处于中国内忧外患交错时期,虽然领土被肆意侵犯,传统文化历经危机却仍占统治地位,随着西学渐进,如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林纾企图以新文化系统取代旧文化系统,企图通过发展翻译事业以开启民智,以开启民智来实现救亡图存来抵御西方侵略。

庞德则处于20世纪英美文学告别维多利亚文风的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庞德也厌倦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那种陈旧的文风,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他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这一契合点。在社会思想动荡的时期,林庞二人翻译便有了用武之地,译作也相应应运而生。

3.2.2 社会文化的差异。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媒介,作为翻译的三大要素之一,翻译主体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林庞二人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文学功底,但是他们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他们的翻译思想也受到了这种占绝对地位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传统的西方译论重理论轻实践,其翻译思想都较为系统,而中国的传统译论重实践轻理论。林的翻译理论与庞德相比则较为散乱不成系统,只是散见于其译作的序言等之中,庞德的翻译理论更为深刻和系统化,这些都与中西译论特有的特征不谋而合。

结论

总的来说,林纾与庞德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必然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外界对林纾与庞德二人翻译思想的看法如何,我们都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其理论思想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更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曹鑫. 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J]. 2008.

[2]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中国翻译[J]. 2003:22.

[3] 刘文军. 翻译:归化与异化的悖论.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J]. 2008:80.

[4] 许均.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中国翻译[J]. 2003(1):6-11.

[5] 颜林海. 翻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