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36例疗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36例疗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对矢状窦旁脑膜瘤以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曾接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36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级切除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矢状窦旁脑膜瘤; 显微切除;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05-04

脑膜瘤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肿瘤,而矢状窦旁脑膜瘤所指的就是来源自矢状窦的外侧壁以及硬脑膜中的脑膜瘤,该肿瘤分布于矢状窦区,而该区域构成为凸面硬脑膜矢状窦外侧壁以及大脑镰。肿瘤能够侵入矢状窦,使其出现部分闭塞或者全部闭塞,也可能涉及中央沟静脉[1]。对于该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而常规手术方法虽然也可得到较好临床效果,但是该手术方法创伤比较大,对患者所造成痛苦比较大,因此选择一种创伤较小方法进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以及意义。本文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曾接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36例,分别以常规手术方法与显微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曾接收的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5.5±2.5)岁,患者病程1~6年,平均(3.6±1.4)年;对照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2~64岁,平均(46.6±2.6)岁,患者病程1~6年,病程(3.8±1.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方治疗。以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消毒,均行全麻插管。依据不同患者的肿瘤部位不同,使其选择合适,即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将患者头部抬高10°~15°,并且固定其头部,依据临床检查结果,对于肿瘤位置处于矢状窦前三分之一的患者,选择冠状切口,若患者肿瘤位置处于三分之一处及后三分之一处,则选择马蹄形切口。将切口位置确定在中线处或过中线之处,依据患者肿瘤大小,充分暴露瘤体边缘之外1 cm之处的正常矢状窦,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间所存在关系,利用电凝切断肿瘤血运。观察患者的肿瘤大小,若肿瘤较大,可分块将其切除,从而防止损伤脑组织及中央静脉沟等一些组织,若肿瘤比较小,可以将肿瘤及其所累及脑膜周围1 cm之内脑膜一同切除,在手术完成之后,根据常规方法对患者行抗感染治疗以及脱水降颅压等方面治疗[2-3]。

1.3 切除分级标准

全部切除肿瘤,将肿瘤所累及硬脑膜与颅骨切除,则表示为Ⅰ级切除;全部切除肿瘤,电灼肿瘤附着于硬脑膜或矢状窦壁,则表示为Ⅱ级切除;全部切除肿瘤,其所累及硬脑膜与硬脑膜外存在病变,则表示为Ⅲ级切除;部分切除肿瘤,硬脑膜存在残余肿瘤,则表示为Ⅳ级切除;未切除肿瘤,仅仅取样进行活检,则表示为Ⅴ级切除[4]。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Sinpson切除分级标准对肿瘤切除进行分级,并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类,观察手术切除分级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显效:Ⅰ级切除,切除彻底,术后无并发症;有效:Ⅰ级或Ⅱ级切除,稍有不适,经术后修补后恢复;无效:Ⅲ级或Ⅳ级切除,手术切除不彻底,术后并发症严重[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分级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经过肿瘤切除分级,观察组患者Ⅰ级肿瘤切除率为50.00%,对照组Ⅰ级肿瘤切除为11.1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行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和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脑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脑水肿,1例脑血栓,1例脑出血,1例静脉脑梗死,1例脑部大出血控制无效当场死亡,不良反应率高达33.3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颅内脑膜瘤,由于其和上矢状窦以及具重要功能的脑皮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很容易侵及窦腔以及矢状窦壁,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手术难度,另外,脑膜瘤血供比较丰富,在切除肿瘤时很难对出血进行控制,因此对该疾病根治比较困难。肿瘤位置、大小及其与上矢状窦以及相邻脑组织与桥静脉之间关系,对手术成败及预后有着直接影响。在现代临床上,利用常规方法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虽也能够达到较理想临床效果,但是常规手术方法视野清晰度较差,可能会损伤周围神经,并且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利用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照明性比较好,能够将各个组织及瘤体清楚辨识出来,对患者所造成创伤比较小,由本文结果可看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高达33.33%。观察组手术过程中所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少。在手术过程中为能够将肿瘤最大限度切除,使手术所出现并发症减少,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前进行充分准备。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应当以手术前充分准备为基础,尽可能将肿瘤全部切除,主要包括被肿瘤所浸润硬脑膜、静脉窦以及颅骨。对于有条件者,在手术之前可对其行DSA与MRV对肿瘤血供以及矢状窦是否受累以及其畅通程度与瘤周静脉的回流代偿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其对于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及损伤,对回流静脉进行较好保护以及对矢状窦进行妥善处理有着很大帮助。在手术前应准备好2000 ml左右新鲜全血,尽可能不使用单纯红细胞,因为其不存在凝血因子,在输入较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凝血障碍,导致创面凝血加重,使手术时间以及正常脑组织损伤增加,导致继发性脑水肿。在手术之前应将脑硬膜修补材料准备好[5]。(2)手术切口及合理。在对手术切口进行设计时应依据CT或者MRI所测定的肿瘤位置,选择以肿瘤作为中心并且比肿瘤略大骨窗范围。选择跨中线马蹄形切口,其超出中线1~2 cm,从而能够充分暴露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供血动脉阻断比较有利,能够对桥动脉进行保护,防止对肿瘤附近脑组织造成过多损伤,在对肿瘤进行切除过程中应一并切除受累硬脑膜、静脉窦以及颅骨,能够使复发率有所减少。手术过程中选择侧卧位或者俯卧位,将头部抬高15°,固定头架,从而使手术中出血减少,并能够减少切开矢状窦之后形成空气栓塞[6]。(3)控制手术过程中出血。使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减少是使手术疗效得以提高的关键。在手术前对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对肿瘤供血来源进行了解,可在手术前对患者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或者颈外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应使皮瓣将中线扩过大约1~2 cm,对骨瓣应进行适当大小设计,以使肿瘤边缘显露2 cm为宜,便于处理矢状窦及硬膜;在进行开颅时,动作应保持轻柔且迅速,在将骨瓣翻开时应对与颅骨相粘连硬脑膜进行小心分离,防止将硬膜血管以及矢状窦与蛛网膜颗粒撕裂;蛛网膜颗粒出现出血现象时,可利用明胶海绵进行压迫止血,或者在两侧硬脑膜同时进行“8”字缝合压迫,或者悬吊固定硬脑膜及骨窗边缘骨膜;在进行颅骨钻孔时,快速将甘露醇静脉滴入以使颅压降低,在手术过程中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降低收缩压20~30 mm Hg,均能够使手术中出血量减少,以便于切除肿瘤;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对供血动脉先进行处理,然后对回流静脉进行处理的原则;在对矢状窦破裂进行处理时应保证快、稳、准,可立即以手指对破裂口进行压迫,并且将明胶海绵贴附,利用丝线固定脑膜及骨窗缘之上鼓膜,如止血效果不满意,将窦顶骨板立即咬除,使裂口位置以及矢状窦周边显露,与快速等量输血同时,将积血吸除,对裂口进行修补,或者将肌肉片与明胶海绵覆盖于裂口处,对硬脑膜进行翻转加固缝合,大多能够成功止血[7-8]。(4)对受累矢状窦进行合理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未处理受累上矢状窦是导致肿瘤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矢状窦之前三分之一段的肿瘤,比如浸润矢状窦,在手术过程中可将其切除结扎,对于矢状窦中后三分之一所被浸润者,若矢状窦未全部闭塞,应将脑静脉引流系统保护好,不能单纯要求全部切除,但是如果通过血管造影或者DSA检查证明并且侧支循环较良好,可一并切除肿瘤与所受累矢状窦以及大脑镰,对于矢状窦之后三分之一被浸润者,不能轻易将其切除阻断,此时可大部切除瘤体,在切除同时对受侵矢状窦壁进行电灼,为避免出血可利用明胶海绵与ZT医用胶贴相配合使用进行压迫止血,或者使用硬脑膜修补材料对窦壁进行缝合修补,并且对其进行加固[9-10]。

综上所述,对矢状窦旁脑膜瘤以显微切除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得到理想临床效果,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许瑞雪,徐英辉,赵春丽,等.大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6(25):550-552.

[2]刘涛.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8(33):1712-1713.

[3]易勇,周世军,王东.矢状窦中部巨大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四川医学,2014,7(25):818-821.

[4]张龙,阮金成,孟庆勇,等.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3(35):140-142.

[5]王志利,孟兆鹏,侯林生.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30例临床体会[J].肿瘤学杂志,2013,6(40):498-499.

[6]尤宇,赵明,徐欣,等.显微外科手术辅以导航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3(33):32-34.

[7]蒋逢春,李洪勤,寇烤,等.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10(28):14-16.

[8]雍成明,黄录茂,杨代明.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及镰旁脑膜瘤28例临床体会[J].安徽医学,2010,12(42):1443-1445.

[9]孙昭胜,毛建辉,张明哲.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及中央沟静脉保护(16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5(30):314-315.

[10]刘百春,李子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2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23(44):67,69.

(收稿日期:2015-01-14) (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