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雕塑的审美鼎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雕塑的审美鼎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以说,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就像是五味俱全的“千层糕”调弄着美术家们的胃口,也如同魅力四射的“风向标”引导着美术创作的航向。这种被称作“目前最具规模、最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总是一浪又一浪地激起行内行外人士议论纷纷,却又莫衷―是。也因此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中,那个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为旨意的展览理念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当新一届全国美展各门类的入选名单和获奖名次就要陆续公布于众时,人们殷切地期待着更新的美术气象。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骥类作品的选拔首次采用“直送制”,即无论体制外体制内雕塑家都可以自由投稿,不需要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选拔就直接把作品送到评委面前,最终以作品优劣确定参展资格。这大快人心的评选方式早就让不少雕塑家们激动万分。更何况,雕塑类作品又被安排为最先登台亮相。因此,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被寄予了更多的想望,也被笼罩着更神秘的面纱。在人们的殷殷眺望中,它的“红盖头”终于在8月28日于”雕塑之都”长春市被掀开了。中国雕塑的当下状态或多或少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它虽然没能达到“繁荣昌盛”的景况,但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毋庸置疑,当代中国雕塑因一次又一次全国美展的引领而逐渐从“定于一尊”的单调走向“开拓创新”的多元,从“政治价值”上的社会附庸走向“文化意义”上的审美鼎立。能感觉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建构出一个汇聚不同文化视域的雕塑艺术观景台。从这里,不难领略到最近五年中国雕塑的三大亮点――姿势的设计、场景的营造和材技的妙用。也正是这三点使中国当代雕塑之鼎能以审美的维度三足立定。

一、姿势的设计

为人类塑造“永恒偶像”的雕塑常常被人们称作造像艺术。在雕塑的历史长廊中,见到最多的恐怕是人像和神像了。历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中入选和获奖最多的也是以塑造典型形象为能事的人物雕塑。不过,本届入选的雕塑作品更多地强调人物姿势的设计而淡化了主流意识下的典型形象塑造,从而彰显了雕塑创作中的个人性和私密性,如《博士》《伴侣》等作品就很讲究姿势的设计。特别是一些雕塑家在塑造历史人物时蓄意将生活状态设计成艺术姿势。这样,雕塑形体也就升华为黑格尔所说的“精神的肉体”或温克尔曼所谓的“永生力量的器皿”。在西方雕塑界,雕塑家为艺术史册增加一个新的雕塑姿势无异于在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上增添一个新的神明。因此,有人说,“雕塑是创造姿势的艺术。”

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已经认识到,有意味的雕塑姿势,往往就是艺术成功的“招牌”或“字号”。古今中外不少雕塑家就是因为创造了一两个独特的雕塑姿势而名扬天下。波利克里托斯《持矛者》的自由站立姿势显示着悠然自得的神韵,后来成为希腊雕塑的典范,被称为是“波利克里托斯的站姿”;罗丹《思想者》的“向内弯曲”姿势显露着内在精神的困惑,表达了人对内心的倾听和对灵魂的关注,被看成是“疑惑”的代名词;亨利・摩尔《斜倚的人体》系列作品的侧卧姿势显示出优美的韵律,象征着大自然能量的流溢和生命的流淌……

本届入选的雕塑作品中就不乏独特的姿势。一些雕塑家已将姿势的设计上升为肖像的研究,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独特的雕塑姿势常常要经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苦心推敲才能创造出来。雕塑家在一丝不苟的设计和千百次的锤炼中清除了雕塑形体的表面的和偶然的因素而最终获得一个最独特和最本质的姿势。这时,它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雕塑姿势也就具有慑人心扉的感染力。用克拉克的话说,一个雕塑姿势“就像写出来的字一样清楚”。可以相信,本届雕塑作品中那些独特的姿势将清晰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场景的营造

如果说“姿势”主要关联着“雕塑形体”的话,那么“场景”更多牵扯着“雕塑空间”。不过,它们都可能因恰当地植入“运动”和“表情”而生辉溢彩。

“自由的空间表现”已被公认为是现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之一。众所周知,空间总是大于体积的,因为空间是物质实体与周边虚空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是“形”之间或聚或散构成一个“场”,“空间”也就升华为“场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场景”是一种有“运动”和“表情”的“空间”,恰如“姿势”是一种有“运动”和“表情”的“形体”。怪不得,不少雕塑家挺进全国美展的重要法宝不是“设计姿势”便是“营造场景”,如《九天九夜》《苦旅共甘泉》等作品在设计好姿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营造了有意味的场景。

“场景化”成为本届入选雕塑作品的审美亮点,这是一点也不足为怪的。对于主要以作品本身为选拔依据的评选模式来说,“场景化”的作品能像磁场一样释放一股磁力吸引评委们的眼球。就有不少雕塑家摄取了常见的普通生活场面,或隐秘的都市生活侧面,或遗忘的城市社区边角,或激烈的社会生活情景,通过谐谑,调侃的方式,赋予那种世俗化、趣味性的生活场景以浓厚的波酱意味。也有一些雕塑家以众多的人物、繁琐的工序、细腻的手法和逼真的情景来烘托气氛、营造场面。雕塑家们所构筑的这些类似戏剧舞台的宏大场景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本相,也让人们领赂到雕塑的功夫。这种以“多”取胜、以“工”感人的诀窍,实际上在历届全国美展的各类入选作品中都很奏效。

不管怎么说,琐屑、繁复,甚至无聊的生活场景以前在雕塑中是很难得到充分表现的。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本该由文学、电影、戏剧来表现的非雕塑方式为人们展现了一种具有戏剧舞台效果的特殊雕塑空间。这无疑让雕塑家们对雕塑有了更宽泛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三、材技的妙用

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方式,其审美创造的现代意义在于从“赋质料以形式”到“赋形式以生命”再到“赋生命以情调”的过程中让人们真正地体悟出“赋质料以生命”的妙道。因此,“多样的材料处理”(亦即“材技的妙用”)理所当然成了现代雕塑家们革故鼎新的重要门径。第十一居全国美展就有一部分入选雕塑作品以“材技的妙用”闯进成功的大门,像《微笑的马克思》《时代空间》《自行车――消逝的时光》等作品就让人感觉到材料和技巧的新颖。

细致说来,材技的妙用包括材料的拓展和技术的革新。材料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传统材料的拓新、废弃材料的出新和现代材料的新兴。材料的多样化可说是本届雕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现代雕塑的一种主要标志。不少入选雕塑作品充分发挥了材质美的潜力。木头的温情与亲切、青铜的高雅与深沉、大理石的洁白与细腻等等特质完美地表现了对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作者鲜明的文化观念。而材料的拓展叉势必会推动雕塑技术的革新。从本届入选的一些雕塑作品中,能明显地看出构思的巧妙和制作的精良。软材料的妙用,硬材料的精到、多种材料的巧妙组合、综合材料的大胆运用,使本届雕塑展呈现出较强的现代气息。一些雕塑家特别熟悉材料的特性,也非常擅长材料加工的技术。不少雕塑作品可谓“精妙绝伦”、“巧夺天工”。波利克里托斯说得好:“一个精制的作品是无数计算的结果,是一丝不苟地做出来的。”可见,好的雕塑作品是需要“做功”的,也是讲究材质的。

当然,雕塑作为一种物质性极强的艺术早在古代就很忠实于材料的质感。只不过现代雕塑对材质的忠实更多是一种“本位呈现”而传统雕塑谋求的主要是材质的“出位感知”,也就是说,材技对于现代雕塑来说更具有审美本体的意义。由此联想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届至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对材技的不断重视,可以感受到雕塑走向审美的步伐在不断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