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语”知时节 当春乃发“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语”知时节 当春乃发“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教师应该讲究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提高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由于认识到了课堂评价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组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这一学期仍然将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本文研究的内容。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天笔者将结合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就达成研究的课题——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 注重评价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表达程度不一,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教师的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很多评价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特别是对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大的课文,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重启发、点拨,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体会也更加深刻。

例如:赵老师曾执教的《圆圆的沙粒》一课的片断:

师:时光伴着海波逝去了。许多沙粒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被它的同伴遗忘了。这期间的煎熬、磨难和苦楚只有圆圆的沙粒自己清楚。想象一下,留在蚌壳里的圆圆的沙粒会遇到什么诱惑,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它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生:当海面上阳光灿烂时,圆圆的沙粒多么想在暖暖的沙滩上晒晒太阳……

师:多么舒服呀!那它还会做什么?

生:当海面上阳光灿烂时,圆圆的沙粒多么想吹吹海风,欣赏海边的美景……

师:你说的美景真让沙粒怀念、陶醉。难道它只怀念阳光吗?当明月当空时,它还想做什么?

生:当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圆圆的沙粒多么想欣赏海边闪烁的灯火……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由浅入深,注重启发、点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 发挥评价语的导向性,在交流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要实现这些要求,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罗老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下面摘取教学《春天》的片段:

在引导理解文中“抽出”这个词时比较困难。于是老师在评价语里给了学生们理解的方向。刚开始他们理解“抽出”就是长出,甚至忽略了这个词语。于是老师的评价语里肯定了长出叶子却不是长出枝条,直指“抽出”这个词。这时学生们虽抓住了这个重点词可又理解不了作者的用意,课堂一下冷场。这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们通过做动作这样的形象思维来理解,效果很好,不但让课堂很快活跃起来,学生们也很快体会到作者想表达春天树木的枝条长得特别快,充满生机。

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到方法,打开他们的思路,使他们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善于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视具体情况适时加以引导。

三 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罗老师注意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都可以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下是罗老师在本学期里执教《理想的翅膀》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这些风筝都代表了他们什么样的理想呢?罗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读,看看谁最勇敢?

师:我请两个女孩子,两个男孩子来分别读这四段,刚才我看到欣璐举手了,我们给个机会给她读好吗?

师:(老师径直走到她身边,拉着她的手。)欣璐胆子大点,你的声音很好听,老师非常想听你读书。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她!

生:她读得很有感情,我听了她的朗读,感觉根子的理想飞得好高好高,如果她能大声一点就更好了。

师:晓雨的评价你接受吗?能不能满足晓雨的要求,再大声地朗读一遍,让班里每一个角落的同学都听到呢?

(欣璐听了晓雨的评价点点头,大声朗读起来。读书声中,大家都听出了她的自信。)师微笑点头:嗯!这一遍比刚才棒多了,大家来点掌声表扬一下她!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四 利用即时的评价,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在运用即时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也不能在课前就完全预设。课堂是活的,充满未知的变数,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但你若高明地运用即时评价,则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例如李老师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学生的回答有“吹”、“到”、“来”、“染”……老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