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例分析使科学教师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完善、反思、改进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提升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57-01

沉和浮这部分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浮力也是初、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做为科学教师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知识更高效的传递给学生,如何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习效果更显著,学生受益更丰富。这次我们组织全区科学教师参与《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课例研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两位科学教师试讲了五次,每次试讲,我区各校的科学教师均按时参与,互动研讨,各抒己见,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碰撞提升,主要有以下感悟:

一、科学教师要注重课前材料的选择和准备

探究式教学中强调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指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中的典型材料,这些实验材料的组合,既能体现建构典型的科学概念,又能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且贴近日常生活。

本次教学活动我们就经历了一个材料的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材料的选择,决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教参,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分析教材、教参的基础上,选择精练、典型的加以用之,并且在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材料宜少不宜多,要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同时要对所有选定材料进行课前测试,教师要走在学生前面,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有所估计,要求学生做的实验,自己先探究在前,养成课前 “下水探究”的习惯,努力实现把最具结构性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定性定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干扰。

如:在我们第一次试讲时,开始我们使用的是实验室中的标准水槽,可在实验中却暴露了问题,水槽容积较大,马铃薯浮或沉的效果不明显,用到盐等材料也比较多,经历了这样的意外,我们选择了去了嘴的大饮料瓶;对于马铃薯的选择,则更是要求极高,课前,我们认为只要是马铃薯就可以充当实验材料,谁知过了冬的马铃薯不好用,放到盐水中也不容易上浮,而那些水份蒸发较多的浑身褶皱的马铃薯放进清水中甚至都会浮起……,种种状况的出现都在提示我们对实验材料进行前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备材料是科学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也是减少由材料引发教学意外的最有效手段。

二、科学的本质注重严密的逻辑思维

科学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质疑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科学本质” 教育、细化、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的具体指导上。

在教学时,教师演示完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都沉和都浮”的实验后,提出了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学生纷纷确定使马铃薯上浮的一定是盐水。此时教师并没有随机迎合,而是反问学生:“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定是盐水呢?”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于是在师生的交流后,得出了用“烧一烧”的方法来验证。

当学生看到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如果老师随声附和,也认定是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白色粉末就一定是盐吗?接着引出亲自做一杯液体的想法。根据液体的外观特点,学生按已有经验能想到的材料有盐、糖、味精等,结果实验都成功了。这就再一次说明前面的那一杯不一定是盐水。

科学的结论既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学生从不能确定是盐水――做“烧一烧”的实验――做盐、糖、味精等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到最终也不能确定课前的那一杯液体到底加了什么,但这并不影响本课科学概念的形成,相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更强有力验证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液体本身的性质有关。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严密、有层次的逻辑推理过程。我认为: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用新理念充实头脑,让课堂意外成为新的教学契机

每当我和老师私下闲谈时,谈到科学课堂,总能听到一些埋怨:科学课准备材料太难了、孩子总喜欢问一些与课堂无关问题、只要让学生动手就难以控制……,经历了不断的研讨、试教,我们的老师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这才是真实的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是其最大的特点。我们科学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分析意外的潜在价值,作出相应措施。

这节课,在试讲时,几个学生在前概念的引领下,坚持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水里放了盐,而且还为大家讲了关于死海的故事,甚至告诉我们用晒盐的方法可以证明。这确实让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感到意外,也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计划,但正是这个“意外”给了我们启迪,让我们断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方案,及时改变了教学思路。教学中,由于学生也不能明确猜测出白色结晶物到底是什么,所以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学生可以经历更多的猜测、实验、验证,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个活动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激情,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释放,从而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注意平时的教学积累与反思。在尊重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处理教学意外,有时虽然不尽人意,但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定会让更多教学意外成为你新的教学契机。

四、开展案例分析与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集中多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本次课例分析活动,我们集中了五次,在这五次相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带着一种合作的态度参与交流研讨,收获很多:首先上课教师的很多做法都是我们在平时常态课中可以借鉴和利用的,越是接近常态课的公开课就越有实践指导价值。其次是通过研讨,老师平时很多疑惑不解的问题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师们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经历了这次课例分析过程,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教研活动是培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必须经历一次一次的打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