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且以“内容”论“好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以“内容”论“好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和“教什么”“怎么教”关系最大。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5页)这里所说的“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而“语文”则是“教学内容”。他认为,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往往就有问题。这个观点也强调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

一堂语文“好”课,教师教的是“语文”,学生学到的是“语文”。具体说有如下两大要义。

第一要义:语文课要有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

当下,语文教师都有《语文教学参考》,所有的学生也有配套的《语文练习册》,这些被称为“教辅材料”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仅供参考”的意见当做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觉得这就是“教语文”。离开了这些“教辅材料”,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还缺乏自觉的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名词,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我理解的“语文意识”就是:关注语言的内容和文字形式的意识,即“写什么”和“怎么写”。

语文教师在“语文意识”之下备课,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注意,即 :“什么可以不教”和可以“拿什么来教”。一篇课文拿在手,乍一看可作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是在删舍“可以不教”的内容后才能找到,这是个“水落石出”的过程。

一般来说,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和具有统领性意义的字词句段。比如:《检阅》(人教版第六册)写一群儿童团员让一个残疾儿童例外地参加了国庆检阅仪式的事情,表现了尊重残疾儿童的美好情操。文章内容分为两个层次:检阅前一群儿童团员犹豫不决,但最终决定让残疾儿童参加了国庆检阅仪式,检阅时这个残疾儿童站在队伍最前面参加检阅仪式,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从“语言”看,可作教学内容的有:(1)赞扬残疾儿童身残志坚;(2)赞扬这群儿童团员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尊重残疾儿童;(3)检阅前儿童团员的心理描写;(4)检阅时,残疾儿童的表现和心理;(5)检阅前残疾儿童的心理;(6)检阅时儿童团员的心理……此文第3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由五个连续的问句组成,“文字”形式很特别。所以,这一段是最具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理由是:这段语言用三个层次表达了儿童团员犹豫不决的矛盾内心, 5个连续问句的文字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儿童团员一心想着他人的善良品质。其中的“放”“藏”两个动词,表现了残疾孩子参加检阅的艰难程度,“跟他怎么说”的疑问,又说明了残疾儿童的身残志坚。这样的自然段,思想内容能够辐射到全文,文字训练又能灵活生动。

就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1) 分组朗读,一组读第一问句,二组读第二、三问句,三组读第四、五问句,四组考虑“为什么要分层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儿童团员考虑了三个问题:要不要参加检阅?排在队伍的哪里?如何对他说明?)

(2) 尝试给五个问句加上五个“答案”,自言自语地朗读一遍。(教师可先示范首句:劝他不去?不行,不行!他也是儿童团员,还不是一般的团员。)

(3) 师生对读,学生引读原文问句,教师跟读,回答疑问。

生:劝他不去?

师:不行,不行!他也是儿童团员,还不是一般的团员。

生: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师:不行,他跟不上检阅队伍的步伐。

……

(4) 男女生对读,男生引读原文问句,女生跟读,回答疑问。

(5) 创设和说服博莱克的情景。同桌两人可分别扮演“博莱克”和“我”。要求走出座位表演,要“演得像”。

(6) 片段写作:《我与博莱克见面》。 (写作不论文体,记叙或编短剧都可。)

分析上面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每一环节里的“教学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教学。(1)要求读出语言的“层次”;(2)(3)(4)要求读出人物的内心语言,领会连续问句的特殊作用;(5)要求设计表演以及对话情景;(6)把刚刚表演的情景写成简短的文章。

之所以我认为教的都是“语文”,是因为每个教学环节里的“语文任务”都非常明确。学生在过程中必须参与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会收获到语文学习的成果,语言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

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了“自觉的语文意识”,就能清楚自己教的是“语文”,学生练到的是“语言”,就意味着跨上了语文的“好课”平台了。

第二要义:教学内容的重心是“语言”能力

根据“语文”的概念,语言能力见诸“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

驻留在“思想”中的“语言”可以表述为“想法”。客观地说,“想法”人人都有, 但能运用语言文字明白通顺地表达“想法”,却非人人都会。因为无论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内心想法,都比“理解”“感悟”来得难。就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或思想基本不成问题,难的是如何把“理解”表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心在“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常态是“听说读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则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拿“什么”来“听说读写”?如何摆正“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而且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需要语文教师辨析准确。

事实上“听说读写”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循环往复过程。“听”和“读”是摄入各种信息的活动,“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读万卷书”说明了“听”和“读”的宽泛性;而“说”和“写”是输出信息的活动,“君无戏言”“斟字酌句”“白纸黑字”则强调了“说”和“写”的重要性。通过“听读”使摄入的基本面逐渐建立扩大,“说写”的能力会随之提高。但是,想要听得多读得多,还必须要有“说”和“写”的任务驱动。一般说来,为了要完成某项写作任务,才可能做到手不释卷,潜心研读,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说”和“写”具有主动性,能够促进“听”和“读”的深入。

话题转到课堂教学上来,又该如何设计和操作呢?在此以《两小儿辩日》(人教版第十一册)教学为例。

此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课文语言简洁,仅一百来字,直白的对话凸现两小儿的率真可爱和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

二、 在了解剧本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编写一幕短剧《辩日》。

三、 选好剧本演短剧,全班观戏评演,再写短评《我看演出……》。

附学生剧本

剧名 辩日

时间 春秋时期 一个夏日的午后

地点 大路边的树荫下

角色 孔子 两个小孩子

【幕启】 两个小孩子在树荫下争论,孔子身着青色布衫,背着一个行囊,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稳健地走着。

孔子 (停下脚步,侧着耳听,微微点头,面带疑惑,走上前)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啊?需要我帮忙吗 ?

小辫子 (扬起脸,理直气壮)哦,原来是仲尼先生啊!你来得正好!我俩在辩论和太阳有关的话题。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小圆脸 (小脸涨红了)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离人近。

孔子 (满脸疑惑) 请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小辫子 (用手比划着)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则小得像盘盂。看上去大,证明离我们近;看上去小,证明离我们远。

小圆脸 (双手叉腰,跺着脚) 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凉飕飕的,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滚烫的水。觉得热,证明离我们近;觉得凉,证明离我们远。

孔子 (来回踱着,皱着眉头,满脸诚恳) 对不起,小朋友,我也不知道是早晨的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近。

两小儿 (哈哈大笑) 世人都说你是个大学问家,谁说你懂得的知识多的呀?

编剧(签名) 刘韵之

日期 2009年11月12日

这课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实在有效,有四个教学落点需要清楚。

其一,如何“把古文读成现代文”?首先,弄明白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方法是,读课文有关词语的注释,尝试读懂读通全文。如果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汤”的现代意义是“食物煮后的汁水”;古汉语意义是“热水、开水”,成语“赴汤蹈火”中的“汤”同此意义。其次,读的方式也要生动多样。开始是老师范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是学生“接力译读”,每个学生依次译读一句古文;然后再是师生对读,老师读古文,学生译读现代文;最终是“接力演读”,每个学生必须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描写自行设计动作表情,一边“演”一边读。这样变换着方式读,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意,也能理解人物形象。

其二, 如何将本文写成剧本?经过了上述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已经把握了人物对话内容,编写剧本有了基础。教学的重点要落实到“想象辩论场景”,尤其要设计好“孔子”和“两小儿”的穿着、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语调,等等。这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方法是:请出三个学生分别演“孔子”“两小儿”的角色,让所有同学开动脑筋出出主意,教师一旁点评指正。随后,教师只需介绍剧本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仿样编写就可。有趣的是,所有学生写的剧本,一律要作为“编剧”而签署姓名,以示郑重。

其三, 如何“表演剧本”?因为所有学生都编写了剧本,所以就可成立剧组了。每剧组四人,一为导演,负责选定剧本、演员,介绍剧情;另外三人分别担任“演员”。排练时间仅有4分钟,教师是“总导演”,负责在现场物色“最佳剧组”,并推荐到全班演出。

演出的“舞台”,是教室里腾出的一块空地。“最佳剧组”扭扭捏捏登场,好不热闹;其他同学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其四, 如何指导写作“观戏评演”的短文? 这中间,一定要求学生明确短文内容是对刚刚的“演出”说说看法,提提建议,认为哪位演员演得好,就要明白地说出好在哪里。如果认为哪位演员演得不好,当然也要提出恰当的建议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出了明白如话的短文。

总的说来,语文教学的常态是“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但是,提高“说”与“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这项任务最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提高语言能力,就要想方设法融入读写之道。我将《两小儿辩日》的教学重点内容确定为编写剧本,就是依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让学生用剧本的形式将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体现,是“以写促读”的尝试。其意义是,写作和阅读两种能力同步得到了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