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以口头方式传播的音乐艺术形式,高等院校应为原生态民歌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审美;保护;挖掘

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38-03

目前原生态民歌已成为文艺界的热点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于原生态民歌,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已经成为学界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现象

“原生态”这个词何时产生至今无从考证,但它的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同时原生态民歌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某些大众心态和文化倾向,引起了全社会对民族口头文化遗产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具有多样性,从西部民歌大赛到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都成为国内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歌艺术和民族音乐知识,央视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南宁国际民歌节等,通过举办民歌大赛活动,不断发现新的作品,为原生态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加上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开始借鉴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形成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民歌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使越来越多优秀的原生态民歌手大量演唱原生态民歌,把来自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民歌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原生态民歌演唱特点和艺术风格的价值

原生态民歌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和视听技术的包装,单纯而真挚,它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手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无拘无束的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和宣泄。

认识和学习原生态歌唱,可以增进和乡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并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在地方的民俗节日里,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民族节日集会和活动中去,了解地方风俗习惯,如婚俗、丧俗、、祭祀、礼仪、娱乐等等,从中学习和掌握地方原生态歌唱方法之精髓和地方少数民族以朴素的音乐艺术形式心贴心的交流,并把外界的先进信息以此方式传播给当地乡民,既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原生态歌唱是劳动人民最生动、最朴实的生活写照,其突出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给人一种最自然、最朴素的美感,在人类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歌唱音色处理和用嗓方法上,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如:藏族民歌装饰音的唱法,运用一些喉头的力度使声音带有大幅度的摆动,给听者一种沐浴在青藏高原的阳光下,翩翩跳起锅庄的感觉;蒙古族长调拖腔的歌唱方法,采用的是喉头偏高的位置,特殊的颤音技巧,它使人犹如走进蒙古大草原,聆听那美妙而又悠扬的马头琴声;南方仫佬族的同声二重唱,低声部深沉的音色犹如一个古老的传说和大山神秘的背景;七个侗族姑娘以七个声部唱出协和、动听的歌谣。这些不同地域的民歌唱法风格实在让人赞叹不已。

原生态歌唱是一种口头创作的音乐艺术形式,曲调优美易上口,歌词贴近生活但又讲究韵律、比兴等诗歌的发展手法,它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在赋予音乐人音乐创作灵感、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可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历史、民族文化。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经多次到广西民间采风,为广西人民写下了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如:《大地飞歌》(郑南词)、《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潘琦词);潘琦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文学家、词作家,其歌词优美动人、贴近生活,深得人们的喜爱。诸如此类特色的歌曲,能吸引更多人来到民族地区,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历史,感受民族地区的艺术魅力。

原生态歌唱方法的教育和推广可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云南映像》、北京“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多彩的贵州风》等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带给海内外观众的是一种清丽、不染尘土,回归自然的艺术美感,也让人们对田园风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贵州和云南为此打造了民族品牌,它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连串的经济效应,然后是带来很多商机,如引进外资发展民族产业,它对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为此,让原生态歌唱方法走进民族地区高校并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这里音乐艺术专业声乐教育的特色,是保护、延续和推广我国原生态音乐珍品的一种大胆而有力的举措。

三、原生态民歌的大众审美

原生态民歌的最大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于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于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它的个性化和不可被复制的特点就是它生命力的最大体现。50年代,民族歌唱家中不少人是十分注重向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学习的。他们深入到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区,虚心向当地的民歌手、老艺人学习,不断地汲取养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丰富自己的演唱,在这过程当中产生了具有时代影响的代表人物。如胡松华演唱的蒙古族民歌、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梆子、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何纪光演唱的湖南民歌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还有王昆、李双江、吴雁泽、才旦卓玛等,人们似乎看到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曙光。80年代一直到今天,又出现了李谷一、李贵敏、蒋大为、、张也、阎维文、宋祖英等。他们在专业民族声乐的民族化道路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人民的喜爱和专业界的承认。但也由于对民族唱法声乐教学与原生态民歌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关系认识不足,促使了学院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向单一性靠拢。表现在培养的学生身上,其演唱的风格比较单一,演唱的作品范围较窄,声音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演唱风格与特色欠突出,形成缺少个性的“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失去了民族声乐应有的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个性,这种情形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主流音乐文化所引导的人们对于歌曲的欣赏,一度出现了审美的疲劳。在现代社会,都市人的生活差不多被现代科学技术格式化了,人们面对电视机,面对高保真的音响,听到的是一种数字化转述的声音效果,耳朵里充斥的是都市的流行,学院派的民族和美声,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审美的疲劳。正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厌倦了,就会产生回归自然的要求,发现乡村生活的美。

歌坛如此,原生态民歌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许多人厌倦了过于刻意的表演和快餐式的流行音乐,回头听听有如天籁的原汁原味的声音,听听来自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它既无文人音乐的雅逸之美,更无宗教音乐的超世意境。质朴坦率、直抒胸臆,展示的是原始的音乐风情,其奇异的视觉、听觉与包围大众的主流音乐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真情的流露,自由本性的抒发。它以其真实的表达感动观众。对观众而言,歌曲的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有时最单纯而真挚的东西才是最有魅力的。我们似乎从乡土民歌中,开始隐约听到生命渴望已久的那种声音,唤起了内心最为朴实的乡土亲近感,引发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思考:是否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它、继承它。另一方面,在演唱曲目、声腔技法、伴奏手段等方面实行改革创新,在保留传统民族韵味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使我们民族的声乐之花长盛不衰。

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有着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产物。包德树先生在《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一书中说到:“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便开始懂得栽培种植。在其后的岁月里,中华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在长期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的状况下,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 ”林华在其《音乐朝圣进阶》一书中也说到:“经历了长期的原始农业社会,又能以渐变形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唯我华夏民族。 ”农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使中国人在音乐美的追求上以最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一直贯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因此中国音乐的审美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原始社会的一些特点,原生态民歌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色。

说到对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简单说就是主体要求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一般认为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生理即心理需要和深层的情感需要与理想冲动。它既是一个经验性、现实性的理论范畴,从属于“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个体性的范畴,它以受动的形式把个体的欲望与社会意识形式联系起来,把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而对当代社会审美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是解释原生态民歌在今天魅力仍存的关键,也是对民歌在将来发展有科学预测的关键。当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也进入了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传统形式的民歌也成为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它也逐渐适应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开始习惯于追求一些原始、乡土、个性的音乐风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让原生态歌唱方法走进艺术高校的课堂

要让原生态歌唱方法走进艺术高校成为音乐艺术专业声乐教育的特色,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一)可聘请民族地区一些熟悉地方民歌民谣内涵和歌唱技巧的、歌唱风格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优秀歌者作为原生态歌唱的指导老师,本着因材施教和双向选择的原则,为其在学生中选配传人。另外,还应在所有学生的欣赏课中增加原生态民歌的欣赏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招生工作中,在重视美声、民族、通俗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应“就地取材”,对一些具有“本土特色”而又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长考生有所倾向,这些学生必须具备“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选择此类学生并为其定位,着重对其施以原生态歌唱的教学方法。

(三)给原生态专业的学生多一些实践。在民俗节气里,安排学生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或走乡串寨,收集到更多的原生态曲调,了解到更多的民风民俗。

综上所述,原生态歌唱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它是民族之本,属于“草根阶层”。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原生态歌唱方法长盛不衰,我们期待着所有高校的共同努力,在声乐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歌唱教学方法,不仅要培养“学院派”的艺术人才,更不能忘记民族之本,应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本土的原生态歌唱,摆脱模式化的局限性,开辟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声乐教学之路,使 “民族之本”音乐不仅属于本土老百姓,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并能走向全人类。

结语

原生态民歌在文化范畴的意义上有共性的一面,由于历史性、传统性、乡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造就了原生态民歌突出的个性和无穷的魅力。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原生态民歌。这些原生态民歌之所以能绵延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和人文个性。随着科技生产力日新月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人们努力追求知识和工作以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精神生活,开始重视人类本身。而“原生态”正是人类的根,“原生态”民歌来自民间劳动人民质朴、真诚、自然的生活生产之中,是人类原始的、传统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缩影。这朴实而又神奇的声音,像一股“甘泉”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房,像一道精美的“野味”耐人追寻。它给我们以清闲、久远、重逢之感,使我们的灵魂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原本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胡小满,李林.关于保护我国原生态民歌的几点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5]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1).

[6]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2).

[7]许讲真.民族声乐五十年的辉煌历程[J].中国音乐,2000(2).

[8]林凡军.守望民族灵魂的精神家园[J].戏剧丛刊,2005(6).

[9]杜斌,梁若冰.久违了,原生态民歌[J].信息导刊,2005(9).

[10]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途径的构想[J].音乐研究,2003(2).

[11]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12]包德树.中国音乐审美导论[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3]林华. 音乐朝圣进阶――音乐欣赏导引[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