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是在撒娇还是在撒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妈妈说,平时工作比较忙,四岁的女儿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位妈妈发现周末陪女儿的时候,她常常哭,平时跟着爷爷奶奶时却玩得很好。这位妈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她感觉自己平时并没有刻意娇惯孩子,对女儿要求还比较严。比如吃饭时,女儿想吃一块饼干,爷爷奶奶可能就会答应,但是妈妈认为这样吃不健康,就对女儿说“吃饭时不能吃零食,这样不好,饼干可以留着吃过饭后玩耍时再吃。”女儿就会因此大哭起来,甚至会撒泼打滚。这位妈妈很困惑,她想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女儿这样到底是在撒娇还是在撒野?
这是周末“大补”惹的祸
这位妈妈遇到的烦恼,在当今家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照常理,平时妈妈很少陪孩子,好不容易遇到周末,孩子有爸爸妈妈陪伴自己了,应该开心欢乐才是,可为什么她却总是无缘无故哭哭泣泣呢?其实,正是因为父母平时陪伴孩子少了,而孩子又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因而也积攒了很多委屈。周末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孩子既要表达与父母相处的愉悦心情,又要表达自己的委屈心理。所以,父母稍微不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的委屈情绪便喷薄而出。家长还以为不能因此娇惯孩子,而对孩子更加一本正经的说教或者严格教育孩子,孩子愈发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于是,因为一件不如意的小事就有可能大哭起来。可见,虽然孩子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玩得很好,但亲子关系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亲子情感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如“细水长流”般培养,不能平时不管不问,到了节假日再给孩子“大补”。“大补”的时候,孩子会撒娇,有时还演变成撒野,导致父母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甚至采取错误的教育行为。
正确认识撒娇与撒野
撒娇与撒野都是孩子的常见情绪,家长容易混淆,因而难以区别对待,这样,孩子的撒娇很容易变成撒野。因为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不必跟孩子太计较,凡事都依着他,而且家长从主观意识上很容易忽略撒娇和撒野的区别,所以就随便孩子怎样表现了,经常主动接纳孩子的撒娇却忽略拒绝孩子的撒野,结果孩子可能变得任性难以管教。
撒娇和撒野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孩子假装无能或超能,能做的事情不自己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做,以唤起大人的关照与怜爱。但是,撒野与撒娇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撒野是不良性格的温床,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对人粗野、放肆;任意妄为,不讲情理。”撒野的孩子“能进不能出”,他做不到什么情况应该认真,什么情况可以游戏。撒野不像撒娇那样让人舒服,它让人难堪;也不像撒娇那样是理智的,能够分清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分寸把握得好,它是情绪化的,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的需要。
撒娇是孩子的心理营养,是孩子主动与家长创建的一种心理游戏。撒娇反映孩子的情绪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具有“能进能出”的游戏控制水平。首先在理智上,撒娇的孩子知道自己“假装”到什么程度,家长能够并乐意接受,在情感上他尝试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当遭到大人拒绝的时候,撒娇的孩子知道应该认真了,不能再游戏了,能够与大人保持较好的配合与默契。所以会撒娇的孩子是娇怜、乖巧、可爱的。实际上,孩子需要向大人撒娇,大人也需要孩子的撒娇,撒娇是滋润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满足孩子撒娇的心理有技巧
如果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孩子的撒娇心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平衡的,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撒娇心理。撒娇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常常在以下情境中撒娇:当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当他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当他感觉委屈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每天午后和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当他有一段时间没见妈妈或爸爸的时候;当他思维活跃、比较开心想跟大人开玩笑的时候……撒娇的孩子是在跟大人做一种情感交流,或求助、或依恋、或分享,他的态度比较温和,行为也比较适宜,这样的撒娇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并且有利于宝宝的情感发育和亲子感情。
但是,家长应该注意,不能纵容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例如妈妈出差一个星期后回家了,孩子一天到晚都想跟妈妈亲近。该吃饭了,已经会吃饭的孩子要求妈妈喂,有的妈妈抑制不住母性的宽大就顺着孩子的意愿喂饭。结果一喂就是好几天,再让孩子自己吃饭,他就不乐意了。其实,妈妈可以换一种方式满足孩子撒娇的心理需求。妈妈对孩子说:“我知道宝宝已经会自己吃饭了,妈妈看看孩子现在是不是吃得更好、更香!”或者“孩子是不是想跟妈妈坐得最近呀?那好,妈妈跟孩子坐得更近一些,看清楚孩子吃饭又有进步了。”为了表现自己,孩子会顺着妈妈的指示改变撒娇方式。可见,妈妈要注意不让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这样会影响行为习惯的稳固性,尝试其他更好的方式同样能满足孩子撒娇的愿望,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撒娇或者撒野,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行为,其实却是亲子关系的体现。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感觉很舒心,说明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都及时得到了满足,他的心态是平和的,因而也是放松愉快的。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感觉很烦心,好像孩子总是很逆反,说明孩子的某些心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因而采取撒野行为来补偿自己失衡的心态。因此,父母再忙,也要把亲子共处时光作为重要事务排在自己的日程之中,不要让孩子的童年时代在亲子关系上“负债”。否则,孩子可能会产生以负面行为方式加倍偿还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