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提高初中学生《科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提高初中学生《科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改革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大大提高,我们从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为突破口,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从苦学转为乐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作业;有效性;操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69-02

一、研究的前期,我们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学生的科学作业的负担还是不大的,也反映出布置的随意性也是比较小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内完成,因此,从完成作业的时间上看,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是很重。大多数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作业时间为二十几分钟到半小时,这与平时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实际所完成的时间是一致的。较多的学生喜欢做教师已经拟好的题目,说明学生的向师性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同的学习成绩层次的学生的作业的主体性强弱不同。学生非常喜欢做类似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之实践类的作业,这体现出学生希望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往往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但这可以告诉我们,平时多布置类似的作业是很有益的。学生做科学作业更多喜欢做书面作业,这是由于科学这门功课的特点造成的,说明学生做作业的形式上还是比较理智和科学的。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先做难题,较多的选择先做容易的题目,这样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及时尝到成功的乐趣。也有较多的同学是按题目的顺序做,我们在设计作业题的时候,要考虑题目的难易分布,一般应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乎老师对作业的评价,相对学习成绩较好的比较差的更加在乎。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荣誉感与上进心。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对作业的订正这一环节是不够重视的,因此教师及时进行作业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平时还要使学生养成自主订正的习惯。

二、基于科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出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1.针对学科特点,改变书面作业形式。布置一些研究性实践性作业,将科学方法教育编入习题中去。目前研究性学习已高中普遍实施,但并等于初中阶段就不必实施什么研究性学习,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相信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作业布置时,就应该渗透这种教育思想。目前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泛滥成灾,我们打开种类资料看到这些资料中的题目无论怎样千变万化,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如果重复训练反复训练过多,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意,导致厌烦,作业的有效性肯定也就不会高。因此我们设计作业题要求有新意,在习题选择上,宁可使理论浅一些,也要使题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创新思想,即要求“浅、新、实”。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作业的结果比作业的过程更重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科学学科的根本教学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探究是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法。研究性作业重视结果,但更重视作业过程,以及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我们在设计题目时,挖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作业。如上了食物的营养知识之后,让学生去探索目前中学生营养结构与对策;学习了声音的发生与传递,让学生去进行有关噪声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你对噪声的危害性的认识,你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哪些噪声污染,你有哪些防治措施;上到一氧化碳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布置这样一道题: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有何优缺点,如何改进。如果学生能进行研究,那么关于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肯定能落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题目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思维品质。

2.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作业题目自身的趣味性、实际性。从心理学上来看,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有许多工作,包括学习的吸引力、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情动力、学习的意志力等。学习的吸引力强度由学生自身和学习对象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从学生自身方面讲,初中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越强,学习的内容越容易成为吸引的对象。从学习的对象来讲,只有符合初中生需要和兴趣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引导,逐步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驱动力。作为学生在很多时候将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抱着任务观点去完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选择一些适合初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尽量能联系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科学小常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到电能的计算时不妨出这样一道题:我们去买开水每瓶需要2角钱,用1500瓦的电水壶烧开水,10分钟能烧出2瓶开水,从所花的钱来看,是去买合算还是自己烧合算?类似这样的作业题,学生肯定有强烈的兴趣将它解出,也肯定不会将它作为一种负担。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动手做几个探究性的小实验,例如将两支蜡烛一长一短分别点燃,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观察是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通过这个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能应用燃烧的条件和气体的密度知识,尝试做出科学假说(猜想)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进行生产劳动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可以在农业生产上的病虫防治时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农药。再如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当学生学习了植物茎的结构和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输送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将这个知识点和果业生产上农民环割树皮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家的果树上进行环割试验,探究树皮的环割深度宽度与水果产量增加的关系。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功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3.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反馈及时,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做作业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批改作业认为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在老师认真批改作业后,作业本发到学生手中,有许多学生往往连作业本也不打开看看,更不用说能及时订正,这样就导致作业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作业本写得非常清楚与规范,可以说找不到一点不足,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像作业本上反映的那样,究其原因是该学生作业是抄袭而来的,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差;教师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旦发现有抄袭作业现象,就要严励制止。教师在作业批改后及时地根据批改情况进行集体或者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及时认真订正,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原先是因为怎么样的错误思路而导致做出错误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告诉学生本次作业主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做对了,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掌握,学生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哪道题做错了,学生会从书本找到相关知识点,或者与同学交流讨论,直到真正理解为止。我们还可以按成绩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中ABC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的学习小组除了对有些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能协作完成外,还能让他们将做错的题目在组内相互交流,一定要求做错习题的学生先来讲讲自己错误的思路,然后再由做对的学生介绍正确的思路。让有错误的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只有这样订正过来,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采用鼓励性评语比采用批评性评语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人人希望听好话,鼓励比批评更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智能,就是相同的作业结果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对平时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这个是很有必要的。

4.学生基础不同,作业分层布置,要求不同。作业分层次布置包括作业的量与作业的难度两个方面。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不同学生客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这一事实,教师要在学生作业的量与作业的难度上加以控制。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初中生的课外作业量应该控制在1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完成科学学科的作业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内左右。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作业布置时一视同仁,则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这样就会让优等生浪费学生能力和学习资源,而对后进生来讲则每次都受到困难与打击,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做作业的信心,干脆就不做了,等同学做好了自己去抄一下好了。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时一定先要全面了解题目的难度,要正确估计到学生做这些习题所要的时间。对于优等生可以增加些题量,适当提高些难度,对后进生要减少题量降低难度。所以在作业的分层布置上要从作业量、作业难度等方面进行。例如搞一个探究活动,对优等生要求他们自己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任务。对后进生则要在教师提供方案,并帮助他们对数据材料的处理,帮助引导他们分析得出结论。另外像书面作业中的一些计算题、分析说明题,可以将同一题目从易到难分解成不同的小题,教师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小题。

5.加大作业的开放性程度。开放性题目由于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探究与创新精神。开放题的形式有许多种,可以是结论开放、过程开放、计算开放、综合开放等。如结论开放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打火机,涉及许多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请参照下述示例,列举三种,示例:气体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过程开放题:给你一双筷子,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三个用它来完成的实验……如计算开放题:有一个标有“220 60”的白炽灯,求出与此灯有关的量……此外还有综合开放题如:请问用家里厨房中的调味品能完成哪些化学小实验?作业的开放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作业时间上的开放;作业题量上的开放等。

三、研究后的感想

作业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一个教师个人力量所能达到的,因此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并及时调整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