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盘山区侧柏移植大苗培育及造林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盘山区侧柏移植大苗培育及造林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六盘山侧柏移植大苗培育技术,并从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其造林技术,以为提高侧柏在六盘山区的栽植成活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侧柏;大苗培育;造林;六盘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91.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27-01

侧柏耐涝能力较弱,抗风力弱,萌芽性强,枝干受损后易发出新枝,是六盘山区荒山造林以及行道树的主要树种,在该区域栽培历史悠久,耐干旱,耐瘠薄,耐阳坡。能适应干冷暖较湿的气候,在年降雨量300 mm以上和年平均气温8~15 ℃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能耐-28 ℃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向阳、干燥、瘠薄的山坡和石缝中都能生长,抗盐碱性较强,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速度快。

1 大苗培育

若培育绿化大苗时,需进行移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利用土地,在当年春季定植时株行距为20 cm×40 cm,2年后隔株挖出1株,苗木已经长到80 cm左右,正好是城市绿化作绿篱的健壮苗木。此时留圃的苗木株行距正好是40 cm×40 cm,再培育2年,苗木长到1.5 m隔株隔行再挖出1株,是荒山造林的最佳苗木。苗圃剩余的苗木株行距正好是80 cm×80 cm,1~2年培育成2.0~2.5 m的绿化大苗;然后再隔株隔行挖出1株,剩余的苗木培育成3 m以上绿化大苗,是城市园林绿化、森林公园及景观绿化的最佳树种,一般苗高达到3 m以上,冠幅达2 m以上,出苗量3 000~4 500株/hm2 [1-2]。

当年定植后及时灌水、松土、锄草、适当施肥,苗圃地侧柏一般年降雨量在500 mm左右的地方不宜灌水,并适量施肥,水肥过多生长过旺反而导致春季倒春寒和大风会风干,干旱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可每年适当灌溉1~2次。在8月生长季节可喷生长抑制剂多效唑,控制苗木旺长,促使苗木充分木质化。此外,苗木早春易遭生理干旱危害,要加强早春灌溉,六盘山地区 2 月下旬灌溉,在很大程度上可防止苗木抽干现象,且能避开倒春寒时期。

2 造林

2.1 造林地选择

侧柏是温带树种,极能适应干冷的气候条件,可耐-28 ℃的低温。侧柏是浅根性树种,主根生长不明显,侧根和须根比较发达且密集,极喜阳光,是强阳性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沙化严重地区及石缝里均能正常生长,但喜深厚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不耐涝,耐轻度盐碱和干旱瘠薄,耐阳坡,切忌在光照不足的阴坡、积水洼地、死阴地、林冠下造林。

2.2 造林时间

侧柏以植苗选林为主,在六盘山区春季和夏雨季造林为最佳时间,秋季不宜栽植(侧柏在当地无法越冬)。侧柏是喜温树种,因此春季栽植时间以5月以后为好,此时苗木已经进入生长期并且气温已经升高(温度升至18 ℃以上最适宜栽植),若侧柏在土壤解冻后就栽植,这时苗木刚萌动,地温也比较低,栽植后容易受春季倒春寒和低温冻害的影响,造林成活率低。夏季栽植最佳时间是雨季,注意观测天气预报,如果有连阴雨天气,就尽快进行起苗,随起随栽随灌水,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

2.3 整地

侧柏造林大都在土层瘠薄干燥的阳坡地方,因此要提高整地规格。在造林的前1年夏季采用反坡梯田、鱼鳞坑、或“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鱼鳞坑60 cm×70 cm×80 cm,“品”字形排列。整地后不要回填让坑内蓄好水,然后到秋季回填保墒,第2年春季、夏雨季进行一次性栽植。栽植时按株行距2 m×3~4 m 栽植。在干旱少雨的阳坡,株距宜密,行距宜大。

2.4 造林

起苗时圃地干燥的要灌水,待地面不粘鞋时及时起苗,确保苗木带上适宜的土球,并及时运送到造林地点。1.2 m侧柏苗木必须带直径25 cm以上的土球,1.5 m侧柏苗木必须带直径30 cm以上的土球,2 m侧柏苗木必须带直径40 cm以上的土球,同时用草绳包扎土球,草绳包扎密一点以防上山土球损坏,土球破损的苗木绝对不能造林,以免影响造林成活率。

栽植时,苗木要随起随栽,栽植深度要比原土印深5~10 cm,栽后要踩实,做好蓄水坑,及时灌定根水,灌水后隔1 d进行覆土并覆草或覆膜保墒压草[3-4]。

2.5 抚育管理

侧柏在栽植成活后2年内每年都要进行松土除草抚育。造林当年最少松土除草2次,浅松土而深除草,第2年松土除草1次。春、秋、冬季注意防治鼠兔害。常见病虫害有叶枯病、煤烟病、赤枯病及侧柏毒蛾、小x蛾等,春季可喷石硫合剂及杀虫剂予以预防。此外,营造混交林时,应选择深根性灌木,侧柏幼年生长慢,又不耐庇荫,故不宜与生长快的乔木树种混交。

3 参考文献

[1] 杜文军,谢双喜,李勇军.侧柏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9(2):39-42.

[2] 黎祜琛,邱治军.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3(4):17-22.

[3] 李燕,薛立,吴敏.树木抗旱生理及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05(2):19-22.

[4] 王月海.山东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新技术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