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武汉滨水空间――武汉江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武汉滨水空间――武汉江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滨水区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成为现代社会的城市开发的前沿。而在工业社会的今天,城市滨水区再次成为城市在开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武汉滨江区为例,对它进行现状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功能多样化的旅游发展战略。

关键词:滨水区;开发利用;特色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52-02

城市滨水区即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 ,有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好热人工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场空间。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因此,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要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平衡为核心,把滨水区的特质因子有机融入城市整体之中,合理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立法体系,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和谐的统一,实现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功能。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价值。休闲区集中了诸如休闲、娱乐、餐饮等满足人们休憩需求的各项功能,如果跟城市的步行街等商业区结合,势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市民的需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要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现在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滨水休闲区作为城市设计的象征,提供了人们需要的蓝天白云、碧水烟波,且她创造了亲水的、共享的、多样的和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3.美化城市风貌。滨水休闲空间是对城市特定的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休闲景观的独特性及蕴涵丰富意境的“环境意”来反映所在城市的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成功的滨水休闲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

4.建立武汉滨水空间的特色。根据武汉山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武汉新型的滨水空间,将武汉滨江真正打造成一个湖北“名牌”。

5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滨水休闲空间通过创造优美的步行、游憩环境,形成环状的生态绿地和开放空间,使得城市天际轮廓线得以保护,追求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一、武汉滨水区域空间景观的建设历史及现状

两江隔三镇的武汉,被称作“骑在江上的城市”。一个“骑”字,将这座城市与江的亲密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

武汉因水、因江而兴――据史书记载,早在4200年前,大禹带领治水队伍,导引汉江入长江,从而奠定武汉三镇的地理格局。到了明清及近代,坐拥“黄金水道”长江和汉江的武汉,依靠发达的水运,富甲一方。

江滩总体格局为“三区三带”。

三区:观光游览区、中心广场区和休闲活动区。

三带:滨江特色带、游憩林阴带、堤防观景带。

沿江大道与江滩车道之间为堤防观景带,车道与滨江步道之间为游憩林阴带,滨江步道以南为滨江特色带。

另外,横向的滨江步道、林阴步道、堤上观景廊贯穿整个江滩。

滨江特色带:高台观景、平台观江和梯台戏水为一体的大型滨江亲水空间。滨江步道贯穿其中,沿途设置梅花灯和荷叶坐椅。

游憩林阴带:总长1200米,宽3-8米,采用蓝色系列的地砖进行铺饰,间隔局部地段有地灯装饰,形成蓝色彩带。各类绿化用地10万平方米,共占28.8平方米总用地的70%,绿化覆盖率达90%,使汉口江滩成为汉口滨江地区最大规模的集中绿地。

堤防景观带:重点进行堤上观景廊道设计,形成集垂直绿化、观景廊道、休闲服务、缓坡绿化景观为一体的景观带。

二、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问题

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是一项长期渐进式更新过程,我们对国内外滨水城市开发利用特色保护经验教训与政策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以下五类共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状况亟待优化

据实查汉口沿江堤内用地区域住宅用地占总用地面积37.1%,商业用地占17.6%,办公用地占12.7%,用地功能相当分散,堤外滩涂用地由多家使用权单位企业划地为营,虽然城市规划和房管部门长期努力调整用地结构,但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地使用权和建筑产权分属众多部门,在涉及具体项目如物业置换时,仅凭本单位自身经济利益一票就可否决,故用地总体规划优化方案难以实施,此种部门私利弊端必须通过权威性法规和综合执法机构统筹解决。

(二)历史建筑及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一方面历史街区建筑使用保护法规未得到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乱搭乱建及随意变更装修情况较为普遍,更有借维修改造之名,行破坏景观之实,如某单位新建的综合楼双塔楼顶超过紧邻的重点保护建筑武汉关法定控制高度,经市人大决议后建设单位方表略为降低,如此重大“疏忽”源于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决策审批职能部门缺乏执法社会监督机制。

(三)规划决策及实施社会参与度低

武汉市对沿江地段保护于开发利用问题已经过多轮项目研究和专家论证,但多因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缺陷难以实施,例如汉口沿江地段绿化用地极少,仅占总用地3%,堤外滩地均为利用,堤内绿地仅为7.1公顷,远低于一般滨水区中心开敞空间正常绿地率,而绿地投资与经营并非十分困难;又如沿江地段交通 设施落后,垂直交通不畅,仅靠政府一家出钱拆迁修路是不可能的,而鼓励开发企业与建筑业主投资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鼓励优惠或补偿政策及法规,立法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和开发建设投资社会保障即指也急需建立。

(四)缺乏项目效用决策评价原则方法

开发资金缺乏是影响滨水地区开发利用项目实施的“瓶颈”。滨水区具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社会功能,

必然涉及社会效用影响、公共环境长期收益、提高地区吸引力等折算评价方法,否则开发项目会多因短期经济测算无利或亏损而无法实施。但若合理经济规划和招商立法,必可吸引众多投资参与者,关键在于对此类社会效用极强且成本费用较大的滨水区开发保护利用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资法律保障与决策评价方法。

(五)三个江滩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没有形成特色

根据调查表显示将近有90%的人认为汉口、武昌、汉阳江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首先是交通不便,没能将三个江滩连为一体;其次是在滨水景观设计上没有联系,不是一个统一体,功能分散。

目前武汉市尚没有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江汉地区虽然有良好的水面,但临水地域往往被建筑物拥塞或被防洪大堤隔断视野。由于交通干道紧逼,33.76%的居民认为缺少林荫步行道和滨水游憩设施,使得许多水景被阻隔,开阔的景观视野遭到破坏。另外,滨水区权属复杂,无序开发严重,导致许多现代建筑夹杂在历史建筑中,严重影响了该区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

三、对于武汉滨水区的问题提出的改造措施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南重镇,以前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没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更多的作为旅游中转城市。旅游者在武汉往往停留时间较短,人均花费水平也较低。这种角色与武汉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不协调,是对武汉市优越区位条件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浪费。

针对汉口滨水区存在的这些问题,考虑可采取的改造措施:1)通过建设“临江高架街”的方式,部分或分段提升步行街区,扩大游客的观光视野,其下可以作为停车空间;2)重组交通线路,每隔一定距离,通过建设滨水公园、广场和开辟公共绿地,打开通往水面的视觉走廊,提高城市亲水性;3)通过加强法规建设和总体规划来保护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

对于武昌来说,首先是对武昌江滩的定位,首先正名,不要叫“武昌江滩”,因为武昌无滩,同时名称上要有别于汉口。给武昌沿江景观定一个独具特色的名称,使其成为中国、世界唯一品牌。

从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史来看,城市滨水区功能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1)运输功能,水路自古就是滨水城市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的重要运输渠道,在工业革命后,由于水上航运业的发达,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成为码头和港口。(2)生态廊道功能,古代城市的历史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历史,城市水道成为城市天人合一的具体形式,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现代的城市滨水区同样也是城市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渠道;3)商务功能,由于水运港埠的繁荣,许多城市中心区、港口和仓储业都选择滨水而居,使得城市滨水区出现店铺,成为城市的商务中心;4)旅游?游憩功能,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往往会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休闲地域,人类与水有天然的感情,滨水区满足了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

从城市整体功能转变的高度认识、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质量的滨水、亲水景观,通过各项措施加以综合开发,这样在满足人们物质条件的同时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以独特的视角打造全新的的武汉江滩,魅力江滩,把新江滩、新武汉展示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淮梁.生态视野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展望[J].当代艺术.2008(01).

[2]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广西园艺.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