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间工艺:不老的时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是民众为了生存信仰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创造的大众的民俗艺。几千年来,农业是中国文明诞生和延续的经济基础,以土地为生的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条件有限,决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只能顺应自然。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思想,并最终反映到日常的生活中,形成了从生活的使用器具到信仰崇拜的祭祀用品为代表的民间艺。由于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传统延绵不断,民间工艺作为民族活态文化传统,在生活中以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流传至今。
壹 真实的生存状态-民间工艺的特点
民间工艺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还有一些是为了对生活环境进行美化,或寄托精神追求,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和精神的需求。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工艺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
人类的工艺史最早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那时期的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始使用打磨过的石器狩猎动物。这种打磨技可以说是最早的民间工艺。无论是陶器的生产、铁器的制造,还是染织、刺绣、编织、雕刻,都是劳动者为了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从事的民间创造。
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以传统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地取材用手工制作的工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民间工艺有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始艺的一种延续。它继承了实用与审美统的特点,大部分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带有乐观向上、淳厚、真实的感彩,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思想和艺语言的体现。
民间工艺多以劳动者群体为传承主体,是劳动者为生存信仰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传统,表达着最真实的生命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愿望。民间工艺作品以日常的生活用品居多,所使用的材料都很普通,往往就地取材,甚至是废物利用。从工艺技上,有的制作不纯熟,也谈不上精美,但非常实用,是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而存在。因此,创作者在制作的时候毫无顾忌,设计思维也是任其发挥。民间工艺大部分是结合着传统的节令风俗而延续,主题以歌颂生活为主,在形式上表现了强烈的装饰性。有许多民间工艺作品,表面上看着只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品或者生产工具,但却表现了设计者的审美和情感。
在民间工艺的传承中,人是传承的主体,口传身授是主要传承方式。民间工艺最普遍的方式是家庭式传承。一些手工技艺性强的经验会被总结为“口诀”,成为传承的重点,有些甚至成了某些家庭的祖传技艺而不轻易授与外人。另一类传承方式是作坊式的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同样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师徒犹如父子,为了学习技艺,徒弟对师傅言听计从,无偿奉献自己的劳动。
美化生活、装饰环境、表达情感寄托和丰富业余生活等都是民间工艺的重要思想内涵,大都带有淳厚、真实、乐观、积极向上的感彩,同时也传递着广大的劳动群众勤劳质朴的精神和追求美、渴望美的思想。渴望生存、祈求平安是人类的共性。在民间工艺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喜庆的剪纸、大红的灯笼、五彩的泥塑、高飞的风筝,寄托的是劳动人民渴望生活红火平安的精神追求,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欣慰。
民间工艺之织锦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唐代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之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喻为锦上添花。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是山东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浪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鲁锦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西南织锦。鲁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近2000种绚丽多彩的图案。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魅力。
民间工艺之鲁绣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属中国“名绣”之一。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风格。
民间工艺之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创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风行黄河下游一带。杨家埠本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
贰 丰富的民间艺-民间工艺的分类
民间工艺指的是民间造型艺,包括了民间美和工艺美各种表现形式。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从材质上看,民间手工艺品由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的陪伴。
按照用途不同,民间工艺可以分为生产生活类、节令习俗类、游艺竞技类等几个大的方面。
日常生活的民间工艺
为了美化日常生活,劳动人民围绕着直接的衣食住行制作了很多必需品,如服饰鞋帽、房间装饰品、器皿家具、雨伞、扇子、挂饰等,这些民间工艺有很多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一般都是采用天然的材料和手工制作而成,简练质朴,明快大方。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比如遍布全国各地的民间剪纸,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山东黄岛剪纸粗犷豪放;山西浮山剪纸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江苏扬州剪纸是民间专门用做鞋花的艺品,其特点是秀丽洒脱,光洁干净,构思新颖,布局完美。
节令风俗的民间工艺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从正月初到腊月三十,一年里有许多的节令,并有相应的民间工艺产生。如春节的年画、门神、春联等,元宵节的彩灯,清明节的风筝,五月端午节的龙船,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饼,九月重阳糕等,这些带有民俗特点的艺年复一年地出现,其形式既有明显的传承性,又不断地翻新,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游艺竞技类民间工艺
还有一些民间工艺是用于娱乐活动的。有儿童玩具,有礼仪使用的,还有用来丰富文体活动的,诸如:皮影、木偶、面具、风筝等。传统玩具是手工制作,俗称“耍货”。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具有―定的传承历史。传统玩具的生产采取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为代代相传的地方和家族手艺。传统玩具的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的是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传统玩具丰富了中国民间的游戏及体育活动,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时,人们既得到了娱乐,同时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国传统玩具在漫长演化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
民间工艺的活态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变化。在民间工艺中,信仰祭祀类变化较小,一直充当着维持信仰载体的功用。而对于生活类的民间工艺来讲,则变化极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甚至是消亡。农耕社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造就了民间工艺的变化缓慢。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被打破,机器化生产对传统的手工业产生了严重冲击,传统民间工艺在这种社会变化中迅速地分化,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工艺被加工改进,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的行列,一部分则逐渐被社会淘汰,只能在民间极狭小的范围内赖以生存和传承,有的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耕文化进入快速变化期,更多的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作用下产生流变。许多工艺类型由于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面临濒危,生产与创造性传承成为民间工艺变化的新趋势。
每一项民间工艺,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而诞生的,对于那个时代来讲,它们代表了社会时尚。今天,传统手工艺仍在引领着时尚。手艺产业赋予了传统的小手艺以时代气息,使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凸显了传统手艺的时尚活力,使人强烈感受到老手艺创新生活方式、成为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受农耕社会节俭观念的影响,往往以农作物或生活废弃物为原料,是对资源的再利用。农村手工艺产业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量材为用以及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提倡对当代生活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体现了生态、文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些都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契合。
来自“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的显示,农村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多元的产业模式,例如农民工笔画、年画等呈现出艺化产业形态,中国结和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草柳编织、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总体上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及艺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地处沂蒙山区郯城县杞柳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自明清时就有编杞柳的习俗,农村中多数人会编柳制品。随着城市居民家居生活消费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柳编艺,看好柳编产品。十几年前,郯城县开始把这种民间工艺发展成产业,并专门针对海外市场,销往美国、韩国、英国、日本、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村手艺产业相对保留了传统手艺制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有效拓宽了市场渠道。
在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突破了季节性生产传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户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发掘传统年画的艺价值与文化价值,实现功能转换,开发出年画挂历、资料画册、精装年画、布艺年画等年画新产品,作为礼品、纪念品、收藏品出售,使之融入现代生活。
“要实现民间工艺的现代化传承,必须深入探索传统手艺如何创新,要使老手艺成为新手艺、新创意,满足当下生活方式的需求,甚至引领当代设计思潮的发展”。民艺专家的建议正是民间工艺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