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职艺术基础课程的设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职艺术基础课程的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艺术基础课程设置问题一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国现在的高职艺术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还有待研究,本文将就高职艺术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基础课程;课程设置

引言

高职教育的一个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基础课程设置的总要求必须使学生同时掌握实际动手技能和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高职艺术基础课程在设置上必须兼顾专业性和实用性,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是高职艺术教学改革的重点。

1.高职艺术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艺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各自所占比重比较恰当;各高职院校都在以“职业技能性人才”为教学目标。但同时教学改革还不够彻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基础课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由于我国的高职艺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形成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在摸索理论的构建和完善[1]。同时有些理论照搬外国的经验,但适用于外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在中国就一样可以通用,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理论基础的薄弱,只能在原来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修补、探索。基础课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体系很容易出现“脱节”现象,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课程设置自然很不合理。

1.2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学目的是整个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但我国很多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对高职教学工作起到了反作用[2]。例如,在以技能应用性为主导的高职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范围相对陕窄,学生就业过分依赖社会需求形势,一旦出现经济或行业不景气,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而以多元化为主导的高职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内容又过于泛泛,虽然加强了对社会的需求关注,但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

2.高职艺术基础课程设置的改变

2.1加强基础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指导

加强基础课程设置的理论建设,要根据各高职艺术专业的实际需要和特点来对艺术课程设置的改变,要把意识的培养和技术的加强作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的适用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教学的成败。过去高职艺术一直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脱节的现象,使得基础课成为了专业课的附庸。为改变这种现象,课程设置应该把绘画色彩设置为装饰色彩,把调子素描设置为设计素描,从而打破传统,拉近专业课的距离。在作业上可以用具体的实材,也可以借助电脑制作,呈现多变求新的特点。而在以质色光,点线面为学科基础的元素,应该更多地去研究各元素间的性质及其作用,使学生充分掌握运用专业技巧。课程设置应该从实际设计和专业出发,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真正成为专业的基础课,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明确教学目标,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前,在市场的作用下,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把学生的创意和创造性视为最根本的用人标准。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综合素质,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培养的这种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3]。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中,不再只要求学生把面前的客观事物描绘准确,按瓢画葫芦,而要要求学生以客观对象为基础,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呈现出全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大大有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得教学过程充满趣味。

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创作的作品肯定会风富多彩。创新教学模式在老师教学方面,要求老师既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艺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意”的传授。要以艺术技术并重为教学目的,在上课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设计理念,向国际看齐的创新意识等。在课程设置上,老师要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艺术基础课程有全新的认识,再加以系统专业的教学,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3.结语

发挥基础课程的教学作用,关键是要把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意识等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综合素质,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涛,罗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浅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21):36-37. [2]矫荣波,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J].文艺生活,2012,42(11):21-23. [3]赵启斌.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对策初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