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区域差异;中国经济;资本流动;区域成长

一、引言

区域差异普遍存在,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无可避免,例如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和美国东北部与西南部的不同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对于国家或地区有深刻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冈纳曾说,“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复合体”。区域差异严重化将导致产业结构断层、收入分配不公等局面,严重影响与制约经济的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区域差异对于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对于仍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区域差异是目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来看,中国希望借由“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积极解决东西部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密不可分。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是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时首先接触并且影响最为广泛的因素

自然资源影响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撇开社会生产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农业时代,中国长江流域的住民从事农业耕作方面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沿海地区的矿产资源则是一些内陆地区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差异最原始的原因

农业时代,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多为繁荣发达的地区,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则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而在工业化时代,因为运输方式的改进,虽然这一优势有淡化趋势,但仍旧对地区的经济状态有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水运等一系列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使得沿海地区的贸易状况日益改善,经济状态也随之好转。

(三)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也存在差异

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很好的解释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区域间生产要素、技术和偏好的不同,促成了贸易的可能。生产要素丰裕的地区比生产要素贫瘠的地区有更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

(四)体制差异对经济影响明显

体制的差异是国家所特有的,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不同。就中国而言,体制的差异对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前,中国着力改善旧中国遗留下的内陆经济发展相较沿海落后的局面。“一五”计划在沿海地区重点进行以改建、扩建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在内地重点进行以武钢为中心的华中工业基地和以包钢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基地建设。除却被“”扰乱的“二五”计划,“三五”和“四五”计划也是以巩固与发展内陆经济为重点之一。这些计划的实施很好地带动了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治体制。一方面,投资体制发生改变,中央投资决策权分散,沿海地区自增大,投资能力增强,投资规模以较快速度扩大。投资决策大的地区对于投资项目与产业方向的把握有较多选择,得以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沿海地区与内陆本身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在投资方面进一步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国家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及外汇、税收、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例如,中国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后,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政策环境的差异使各地区在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规模等方面相差巨大,进一步影响着各区域经济增长能力、规模、速度和产业化结构,使得各区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差悬殊。

三、区域差异对于中国经济运作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政府将经济建设和产业布局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高度中央集权,为改变沿海繁荣、内陆落后的极端不平衡现象,政府决定“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均衡发展”,将中国引向均衡经济发展。政府在中西部重点投资资金、技术、人才和建设项目,将经济建设和产业布局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这一时期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1953年到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数据,重工业得到的投资额为47.7%,占总投资额近一半。政府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投资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着力于以工农并举的全面增长赶超策略,寻求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1958年的北戴河会议不仅号召生产1070万吨钢,也提出建立的想法。虽然最后并未真正促进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同时增长,会议的出发点仍是全面经济增长,寻求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政府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为缩小区域差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六五”计划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和带动作用,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从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优惠。“七五”计划采取“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沿海开放地区着重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成为对外贸易的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也导致东西部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区域经济严重失衡。

为此,“八五”计划中,国家调整战略并提出“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努力改善地区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在“九五”计划中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