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

我在上《24时记时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结合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的活动中,当问到学生晚上7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有相当部分学生知道是19点。当追问这些同学怎么想到的,他们的回答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晚上7点有《新闻联播》,电视上显示的是19点。而当问到其他时刻,如凌晨2点、晚上9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个现象引起我的思考,《新闻联播》这个情境对于本课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价值?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做了个实验。我分别对两个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晚上7点还可以怎么表示;第二个问题是,晚上7点有什么著名的电视节目,此时还可以怎么表示?结果发现,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正确的人数要明显多于第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需要情境。

既然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需要情境,那么情境对我们的教学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又应该怎样基于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现结合《24时记时法》一课具体谈一谈。

一、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案例1】

出示钟面(显示10点)

师:钟面上显示的是几点?通常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

生1:在睡觉。

生2:上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睡觉而有的同学在上课?

生:如果是晚上我们在睡觉,如果是上午10点的话在上课。

师:也就是说一天有两个10点。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呢?

生:前面加上晚上和上午。

生:10点和22点。

师:像上午10点,晚上10点这样在时刻前面加上时间词的记时方法叫普通记时法;像10点、22点这样的记时法叫24时记时法。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

生:电视里、手机上、电子表上……

师:有了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还要学习24时记时法呢?

生1:普通记时法前面要加词语,太麻烦。

生2: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

生3:如果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看不到外面,光看钟面就无法判断是上午10点还是晚上10点,但24时记时法就可以判断。

任何数学知识都与情境相关,所以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同样也具有直观形象性,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并非完全是一个抽象的形式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内在联系的规律;相反,每一个数学定律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离开了具体情境,数学教学就偏离了它得以生发的土壤。

案例中,创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情境――钟面上10点时,你在干什么,从而引发冲突,到底是睡觉还是上课?这里要指出的是数学知识往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与对象的冲突而引起的探索,解决这个冲突就是知识的获得,当然也是意义的获得。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为了解决“这个时候到底是睡觉还是上课”这个冲突,自然而然体会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价值,体会到了要学习这个内容的必要,即区分钟面的两个时刻。创设这样的真实生活情境,能够体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和在生活中的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学生才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案例2】

出示彩条,并说明白色彩条表示第一圈,即第1个12小时;红色彩条表示第二圈,即第2个12小时。

师:一小段表示1小时,共有几小段?每小竖表示一个时刻,最左边的第一小竖表示几时?(凌晨0时)还可以说是?(0时)中间的小竖呢?最后的小竖呢?

师:现在,我们玩个游戏,给你几个时刻,请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时刻为:上午8点,下午4点,5点和14点)

学生小组合作

全班集体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放(先放上午8点、下午4点两个时刻)

师:下面我们来看他放的位置对不对?先来看上午8点,怎么判断?

生:数,一小竖一小竖地数。

师:从哪开始数?一起数…… 对吗?

生:少了一小竖。

师:你知道这位同学是为什么数错的吗?

生:他是从1开始数的,应该从0开始数。

师:下午4点的位置对吗?怎么判断?从哪开始数?

生:从0开始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从中午12点开始数。

师:为什么可以从中午12时数?

生:下午4点是第2圈,应在红色彩条上。

“研究者们认为,真实的活动对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行动的有意义、有目的的立足点的唯一方式,也是对学习者此后的行动提供经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创设实验情境(在数学上主要表现为活动操作),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案例2中关于24时记时法原理的知识及两种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抽象的。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适应的形式,按三年级这个年龄段学生观察、学习事物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知识。而在彩条中找出一些时刻的相应位置的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因为“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作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案例中学生要把时刻摆在相应的位置,需要判断手上的时刻是采用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进一步判断两种记时法则需要知道两种记时法的特点和区别。看上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却伴随着一个内部思维展开的过程。这样操作活动就引起和促成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在互动交流中学习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也是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语言主要是在相互交流中学会的。因此,教学时应创设交流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来学习数学。

例如《24时记时法》课中在总结两种记时法的区别时,所有的区别不可能由一个学生说出来,而是要由学生们相互交流并慢慢总结出。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中仍需要教师指导,这一点尤为重要。例如在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两种记时法的区别时,教师追问这些区别是从哪几方面来看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从时间词和数字两方面来看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更为后面两种记时法的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

四、在运用知识中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运用中去理解它,掌握它。基于这种观点,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来理解知识。

例如在《24时记时法》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用今天学的两种记时法写一小段话,记录你一天关键的几个时刻在干什么。例如我早上7点起床。 如此,这两种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符号,而是能在生活中运用的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对数学的认识才不断地改变、加深和丰富。

总之,情境性是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要特征。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建构、运用数学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