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踏过埃温河:寻访莎士比亚》阅读与仿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踏过埃温河:寻访莎士比亚》阅读与仿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家范文】

踏过埃温河:寻访莎士比亚

李硕儒

去英国时,正是那年六月。从巴黎到布鲁塞尔到卢森堡到阿姆斯特丹到海牙,虽已入夏,却一路阴雨,天气出奇的冷,以致不得不加了毛衣加外套,可最后到伦敦到牛津到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时,一路阳光处处茵绿,人们也如绿地上的野花,蓬勃着,洒脱着,早已没有了教堂里的阴冷和哈姆莱特城堡里的诡谲。

我们走在斯特拉福窄街上。莎士比亚从十三四岁辍学到二十二岁离家去伦敦,或赤脚或穿靴,不知会在这窄街上走过多少遍跑过多少遍。这窄街还是年年如此代代如此,直到他死去多年,当世人公认他的剧作如石破天惊、已昂昂然铸成人类文明的巅峰时,这位千百次走在这窄街上的从来被窄街不以为然的小子才成为窄街的荣耀。荣耀自然价值不菲,从一条条窄街到整个小镇,到处是店铺、摊位、名人古迹,也到处摆满文化纪念商品……

上一座弓形石板桥,桥下清水碧波,靠岸摇着簇簇芦苇,河心一群白天鹅。我伫立河边,想着莎士比亚离开小镇前后的情态:以一个因交不起学费而十三四岁辍学的穷孩子,退学之后干什么?自然是劳作、戏耍或许还跟从做小商贩的父亲经过商,如此,在埃温河里游泳戏耍、捞鱼摸虾也应该是他少年时的生活内容之一,否则就不会有他是因为偷猎了别人家的鹿而于二十二岁跑去伦敦的传说。

他是涉河而去还是沿河而逃?到了伦敦又是借什么机缘谋到那个在剧院前为观众看马的差事,之后又如何成为剧院的杂役和演员?从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到《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三十七部剧作和两首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可以推断,他自然有超人的才华,也有超人的机灵和智慧,可学问呢?才情呢?他何时读的书?从庶民到贵族、从商人到宫廷,这丰盈的生活宏大的视野珠玉般迷人的诗句又来自何方?

带着一连串凡人的合理想象,不能不寻访他的故居,看看他故宅的建筑、门楣、藏书、手稿乃至门前风水……故居在小镇深处,绿树丛中。没有建筑,没有藏书,没有主人的任何痕迹,有的却是一片约莫两三千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绿地低于窄街,四周围着白漆低矮木栏。绿地一端错落着一座座铜铸石雕,塑的是哈姆莱特、理查三世、奥赛罗等一个个莎翁笔下的剧中人。他们浑厚劲道,细腻传神,不分寒暑站在这里,沉默着,审视着,经受着世间冷暖,观察着历史流变……

不知是镇上的智者,还是远方的知音,他们终于意识到逝者的价值,艺术的光辉,地上的建筑可以任人铲平,心里的艺术大厦却是任何强横愚顽之人也难于拆毁!于是他们以满心的虔敬,出神入化的技艺,塑起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个人物雕塑。看着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像,我不能不由衷地崇敬他们对莎翁、莎剧的理解和构建,不能不纠正对英国人古板、僵硬的偏见。他们是那么理解实与虚、近与远的辩证法,这十几座莎剧人物的铜铸雕像正顶天立地地矗立在那块天才的土地上,且还要长久地彰显着莎士比亚的精神与灵韵。

(选自《时代邮刊》2009年第6期,有删改)

技法解码

调用多种表现手法彰显语言魅力,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在斯特拉福镇追寻着昔日莎士比亚的身影,用流畅优美的文字,生动地介绍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描述了那里的自然风光,评析了有关的街道、故居,并浓墨重笔地对养育莎士比亚的母亲河――埃温河以及莎士比亚的人生进行了种种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做到以虚写实,虚实相间。此外,作者还使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莎士比亚生前寂寞,死后荣耀的种种体现,巧妙地把它与对莎士比亚的崇敬之情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写作者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赞美,使文章升华到一个严肃而深沉的理性境界,产生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叙述、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完美结合是本文的另一显著特点。如:叙述了走在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窄街的时候,了一段精彩的分析议论:“这窄街还是年年如此代代如此,直到他死去多年,当世人公认他的剧作如石破天惊、已昂昂然铸成人类文明的巅峰时,这位千百次走在这窄街上的从来被窄街不以为然的小子才成为窄街的荣耀。”

全文珠联璧合,过渡自然,情感饱满,文字清新,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对莎士比亚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学生跟帖】

感知诗仙

龚慧玲

春天,乃万物复苏之季,也是最理想的踏青时节。在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开始了“追寻诗仙足迹,寻访家乡春天”之旅。

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春雨。看着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丝,虽担心不开馆,但挡不住我急切的踏访心情。上午九时,乘坐的汽车刚驶入采石古镇,就见掩映在雨雾中的翠螺峰若隐若现,给古老的牛渚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公园的大门进入,穿过茂林修竹,来到李白纪念馆和太白楼门前,把门的“铁将军”顿时让我兴致大减,车上的担心不幸言中。又一次和太白老先生失之交臂,让我感到无比的失落。曾记得去年的造访,也是同样的遭遇,难道我与诗仙就是这样的无缘无分吗?心中不免怪起园林管理部门。

值得庆幸的是,在景区内到处都留下了李白的遗迹,这多少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站在捉月台旁,我凝视良久:这位浪漫的诗人,在朗朗的月光下,频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酣畅淋漓地吟诗喝酒。醉眼蒙中,诗人眺望浩瀚江面上倒映的一轮明月以及明月下的一叶扁舟,扁舟里传来的悠扬箫声,忽然心血来潮,纵身一跃,完成了千古以来的经典动作,成就一代诗仙的浪漫人生。

李白虽然生在碎叶城,但对皖水徽山情有独钟,尤其是对以产钢铁而闻名的这座江南小城,简直到了“相看两不厌”的地步,流连忘返。捉月台不远处,太白诗仙飘飘欲飞的雕塑,更是将其一生豪放不羁的性格,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产生丰富而深远的联想。我感怀老百姓对诗人的尊崇,竟塑造了雕像,让诗仙李白的形象流传千古而不朽。

李白钟情于采石,喜爱这座江南小城。在其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咏叹小城的诗章不胜枚举,是小城难得的财富。小城人民更喜爱这位诗仙,把这座钢城誉为诗城,每年都举办李白诗歌节,太白楼前、街头巷尾,李白诗歌的朗诵不绝于耳,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虽然李白病逝于当涂,葬在青山,但采石矶依然垒筑起衣冠冢,盛邀当代草圣林散之为其书写墓碑。峨眉亭上,三台阁里,到处留下李白的韵味,是对他的永久思念。即便是怀谢亭,纪念的是谢,但不也与诗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坦率地说,我不是诗人,但我很喜欢诗。寻访李白,感知诗仙,是我一生的追求,即使“不遇”,我也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的诗歌,他的秉性,他的气质,早已融入我的血液里,长存在我的心中,踏访只是一种寄托的形式而已。由此,我的心豁然开朗。

点评

本文在仿写《踏过埃温河:寻访莎士比亚》上,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成功。首先,思想内涵方面,选取文化名人――诗仙李白,行文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白的敬爱和仰慕;其次,艺术形式方面,注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彰显语言魅力。同样借助联想和想象、虚实相间的手法,表达对诗仙的崇敬。如站在捉月台旁的想象,借对诗仙雕像的描写,崇敬之情自然流露。另外,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文章语言呈现出摇曳多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