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珍惜学习机会》为例浅谈激活思维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珍惜学习机会》为例浅谈激活思维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在教学中,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以思想品德课八年级《珍惜学习机会为例,从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思维;设计有效问题――驱动思维;合作探究问题――提升思维三个方面,对如何激活思维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问题 激活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独立思考需要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如何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三个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思维

创设合理、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趣味先行。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和亢奋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在思维的海洋里畅游、成长,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2.生活奠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中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情境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3.目标引领。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三维目标不明确,那么创设的情境就是失效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偏离的。

本节课笔者以“杀鱼弟”的故事为线索。一开始笔者说:“同学们,最近有一则社会新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网友们还亲切地称主人公为‘杀鱼弟’,你们愿意了解吗?”这马上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什么叫他‘杀鱼弟’呢?”接着笔者播放了相关视频。看着视频中这位2001年出生的小男孩犀利的眼神,娴熟地卖鱼、杀鱼,学生被深深震撼了。观看视频后,笔者结合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如下情境。

苏州某论坛针对“杀鱼弟”的故事展开了讨论,下面是其中四位网友的观点。

简单生活:孩子还这么小,无知的父母,你们怎么可以这么做呢?蓝色泪珠:既然父母不让读书,那他也只能认命了。上鱼儿: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也想向他学习,弃学回家,帮爸爸妈妈多赚钱!夕阳红:以前家里穷,读不起书,现在我66岁高龄了,还在和娃娃们一起读书,他这么小的娃怎么能不读书呢?

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已有生活体验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的思维被迅速唤醒。

二、设计有效问题――驱动思维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引出问题。问题设计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思维由问题产生,不同层次的思维需要不同类型的问题引领。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又可以驱动学生思维,使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呢?

1.紧扣教学目标,让问题设计指向明确。课堂中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相符合。问题要从材料中引出,问题结论要与教材相联系,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问题设计过于随意,偏离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整体把握,让问题设计层次分明。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布局,先提出一些有思维缓冲的问题,然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思维水平发展。问题既要兼顾知识又要兼顾理解和应用。如果课堂仅呈现单一、无层次的问题,往往会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课堂的枯燥化,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思维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着眼学生实际,让问题设计灵活开放。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灵活开放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和归纳问题,从而不断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 针对论坛上四位网友的观点,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1.你如何看待“杀鱼弟”父母的行为?(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2.他只能认命吗?请你支招,帮帮“杀鱼弟”,让他重返校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 学生思维的独创性。)3.上鱼儿可以弃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确受教育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问题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思维误区。)4.为何高龄老人还要坚持学习呢?(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了解“终身学习”的概念,培养思维的延伸性。)

这四个问题从情境中引出,涵盖了本课全部的教学内容。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与思考,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实现由知识、能力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驱动,同时三维目标也得以落实,因此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问题――提升思维

合作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质疑能力和独创性思维,凸显思维的张力,提升思维的品质。这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内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使生生互动有益又高效。

2.辩论。由于受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对某些新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学习的重难点处“互辩”,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有效的辩论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在本课的教学中,针对设计的四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倾听甚至质疑,在与同伴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出最后的结论。在交流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

正当学生在互相交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一位平时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突然提出:“要不要读书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呢?上鱼儿当然可以弃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话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几个学生也跃跃欲试,似乎有话要说。笔者顺势引导学生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头脑中的知识。”“我们都这么大了,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再大也只是初中生,国家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反双方的争论十分激烈,学生旁征博引,努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引导升华: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为了自身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履行好受教育的义务。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在这个思辨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与信息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通过思考、类比、归纳,完成了对思维的迁移、延伸等,为提升思维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效问题和合作探究问题等途径,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共同奏响这动人的教学之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