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翻阅文献和资料并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特点具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它的景观扰动比较明显,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植物群落在2004~2010年退化较为严重,景区内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扰动景观侵入呈现复杂过程和“溯源态势;斑块数量比较多的有林地、居民建设用地、园地、水体等,但是面积较小的斑块的分散程度相对的比较大。而另外一些斑块的数量少但面积也比较大,而分散程度较小。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干扰;景观异质性;景观破碎性

中图分类号: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094-04

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1研究背景

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给风景名胜区下的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观赏等功能并且可供游人进行休闲游玩、科研等一系列活动的环境条件十分秀丽的景区。而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则是在空间上与城市交错,在功能上能与城市相互补的风景名胜区总和。不仅是城市生态维护的重要大型自然斑块,城市特色开放空间和重要文化游憩园地,还是著名游览圣地和古都、名城的历史风貌维护核心,具有综合而丰富的功能,是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保护功能的特殊区域。其形成发展与城市建设、环境美化、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和城市文明的象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日渐受到城市的扩张和城市无序活动开展的冲击以及侵蚀,这成为了城市风景名胜区生存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山地面积广阔的国家,加之自古以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格局追求,使我国城市与风景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成为生态城市和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类型。通过调查我国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不难发现城市风景名胜区正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①城市的扩展造成风景名胜区内的多样性受到侵蚀;②传统产业对于风景区内部造成的破坏;③风景区内部社区居民对风景区构成的威胁;④风景区规划相对土地管理而言是脆弱性的[1];⑤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建设正成为扰动风景区格局的重要环节。

1.2研究区概况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总面积达到3.8万km2。风景名胜区属于低山而多丘陵的长沙-浏阳盆地的一小块,主要由湖、江、低山、河等自然地貌和自然动植物以及部分名胜古迹组成。

岳麓山上的岩石属于岳麓砂岩,其剥蚀能力强、抗分化好,岳麓砂岩山体的四周因受到外力与地质的相互作用,导致断裂处侵蚀现象非常严重,且形成了沟壑,使得山体变的十分高耸而挺拔。山上的土壤类型主要是表面土壤为腐殖质土的红壤。岳麓山风景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因受到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的原因导致气候呈现夏季高温多雨的现象;而冬季因为受到西伯利亚冷气团的影响,导致气候呈现冷湿的现象。因此总体的气候特征就是春夏阴湿而多雨,秋末和初冬雨量比较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200~1 400 mm。4~7月份的降水量最高。年平均湿度约为80%,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多雨地区。根据有关的气象资料统计显示,年平均气温为17.2 ℃,年平均最低温在1月份,大约为4.7 ℃,年平均最高温在7、8月份,温度约为29. ℃,而极端最高温达到了40.6 ℃,极端最低温为-9. ℃[2]。

岳麓山的森林覆盖率约达到96%,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以典型的亚热带暖性针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调查区域内有977种植物,其中野生植物高达种,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古树有384株[3]。

2景观扰动与干扰

2.1扰动与干扰

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正常变动的生态因子很少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扰动是生态因子的正常波动,对整个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生态因子的变动超出生态阈值的范围,或发生的时间规律性节奏被突然打乱时,往往就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一般而言将干扰定义为: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并具有相对的离散性的突发事件。干扰行为活动常常能导致有机体群落发生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能促进系统本身结构功能的偏移。如果从性质上来区分,干扰分为自然和人为干扰,而自然干扰包括自然灾害等,这些往往能形成特定的景观格局,它们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的范围较大。而砍伐树木、开垦荒地、造建建筑物等属于人为干扰。一方面干扰它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能够维持促进景观和群落的多样性。干扰倾向于对优势种群的竞争力有效破坏,并直接为弱竞争力物种创造生存机会。

2.2干扰的生态效应

2.2.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生态效应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密切关系。景观异质性是时空发生干扰的一系列结果。每一次的干扰活动都会带来原本景观单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规模和复杂多样程度不一致的干扰作用下,会形成高低不同的景观异质性。

urner MG认为中、高强度的干扰会导致景观异质性的减少,低强度能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景观不但由干扰的性质决定且还取决于景观的性质,景观结构越敏感,干扰对其的影响也就越大;越不敏感,则其受到的影响可能就小。

2.2.2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受干扰的影响相当的复杂,重度及中度干扰作用下的景观则比轻度干扰的有破碎化和斑块密度指数都要高。当人为干扰逐渐增加它的的作用强度时,景观破碎化现象也会不断的出现。在相对较强的干扰条件下,一直存在于每一种异质性的斑块也将可能同时消失,整个区域将化为荒芜的一片。

2.2.3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各种各样的干扰将会导致不同的物种产生不同的敏感性特点。比如在受到相同小的干扰机制时,反应较敏感的物种常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而不敏感的则只有在受到很强的干扰时才受到伤害。在比较合适的干扰作用下,生境受到外界的不断干扰,一些新的外来物种,在还没有完全发育则就已经频繁的遭受到干扰,结果则可能导致群落始终都无法形成新的优势种。

3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

3.1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特征

戈登(Gordon)与福尔曼(Forman)确定基质、廊道和斑块作为结构单元,它们都为景观空间的镶嵌体。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接度最好以及控制力最强的一个景观元素,它作为景观的基底,主要涵盖了海洋、森林、草原、森林、城市用地、农田等。廊道则是指异于周边基质的线或带状空间格局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了道路、农田防护林带、河流、海岸和隔离带等。斑块指的是在外表以及性质上与周边环境不同,而内部又相应具有某些均质性景观的成分。这种均质性是相对于斑块周边的环境而言的,具体可以包括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等,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以及内部均匀程度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廊道、斑块和基质的概念在一个确定的尺度下是确定的,但随着尺度的变化,斑块、廊道和基质也会出现相互的转化。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格局将景观类型划分是利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在2001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来进行分析的,同时结合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在2000年时的林相图(1∶10000)[4]。呈现出以下特点(表1、表2):①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植被群落退化,破碎化程度也不断地加剧,整个景区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相对较大;②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景观分布比较均匀,由于受到扰动景观的侵入呈现一个相对复杂过程和“溯源态势;③斑块数量较多的有林地、居民建设用地、园地、水体等,但是面积较小的斑块分散程度相对比较大。其他斑块数量少但面积较大,分散程度较小。④名胜区内居民违章违规的建筑逐渐增多;⑤大型的自然空间生态功能正在逐渐降低。

3.2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空间的差异性

周边环境不同,用地性质不同和发展趋势不同,对岳麓山风景区产生不同的扰动特征。景区内所呈现出来的扰动行为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类型:城市道路建设;学校与高密度人流庙宇建设;行政机关和教育机构建设;村庄民宅建设;度假区与商业房产建设;旅游景区点开发;蔬菜粮食种植;以果代林的果园兴起;水塘养殖;军事。扰动的空间差异所表现出的特征体现如以下两个方面。

(1)名胜区内腹地与边缘的扰动特征。作为城市中大型的自然斑块,风景区完整性是自然斑块生态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在大型自然斑块与城市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边缘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扰动特征。内部以传统产业、传统村落、庙宇建设和特殊用地类型的扰动为主,而边缘区则以城市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扰动类型为主。

(2)周边扰动特征的差异性。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南部和西部主要受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展的困扰,而东部则主要是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度假区及度假房产的扰动;北部则主要受工业用地及村落建设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扰动特征。

4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

4.1城市溯源侵蚀,深度切割风景区

(1)城市居住用地不仅整体向山坡高度侵蚀,同时沿沟谷向山顶溯源侵蚀,一方面使完整的风景区边缘不断后退,同时使风景区边缘支离破碎,沿沟谷深度切割风景区。

(2)大型自然斑块的边缘区被城市公园化,从南到北形成一系列封闭的城市公园,成为公园化地带。

(3)房地产与公共事业机构任意占用土地,房地产开放无序,导致风景区不断被侵蚀与破坏。

4.2传统产业向风景区腹地转移

传统产业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中表现以下方面:①以经济作物为主要的耕种作业;②以果代林为主的果树种植,扩张油茶林和柑橘林;③以水塘(库)等水面为主的养殖业,如:西湖渔场、岳麓渔场[6]。

4.3风景区内的居民违章建设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由八个村组成,总户数达到4万多户,总人口大约为14万人,而景区内农业人口约2.6万人。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名胜区内违章建筑表现出的抢建风头蔓延态势,而违章建筑却是风景区建设与保护中的“顽症,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同时也考验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从城市到农村,从城区到郊区,违法建筑无处不在[7]。

4.4旅游设施建设

从这几年来看,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其中一个环节―旅游设施正在迅猛发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东到橘子洲以东湘江东岸,西至桃花岭北侧山麓,南至后湖、寨子岭南缘,北临龙王港、咸嘉湖一线。景点和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岳麓山东部至桔子洲以东和湘江东岸域,以及麓山景区内。由于名胜区的西部和南部旅游发展比较小,所以旅游开发对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作用主要集中在岳麓山周边地区,成为风景名胜区周边景观城市化、现代化和时尚化的重要推动力[8]。

4.特殊用地

在岳麓山山顶,特殊用地主要是指军事基地。军事基地的存在一方面对风景区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军事用地将风景区内部进行了特殊目的的分隔,使风景区的完整性和有机性下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作用

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扰动机理可以看出,能有效控制景观干扰是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如何定位风景名胜区和城市之间的景观相互交错地带,确定规划扰动的最大值。

(2)确立风景区新的土地管辖机制,加强控制人口的回流。在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中应明确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的具体方式,尤其是对农民或村集体拥有的土地进行引导式的管理。结合城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拥有的土地进行引导式的管理,结合城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服务城市的乡村旅游特色。通过对村集体的专业辅导,吸收农民手中自己不经营的土地,组建土地银行,实现代管、代营的同意规划与管理。通过控制土地流转过程实现城市风景名胜区对因土地转租形成的大规模人口回流[9]。

(3)建设管理保护网络。通过前面的分析,风景区名胜区的高效管理和保护必需得到岳麓区所辖各级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的配合与支持。建议各级地方有关部门领导明确兼职做好景区的接交任务,将各级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标准之一,做从在源头上对风景区内资源的保护进行高效把关,从而阻止违章违规建设的出现。

(4)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行政影响,特别是在林地管理和土地占用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有关机构进行组织及管理,致使风景名胜区暴露了多个方面的问题:①管理工作出现了多头现象,管理的体制混乱;②投资分散、保护资金短缺;③各部门进行盲目地建设,频繁重复建设;④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方法缺乏统一且落后,具体的管理政策缺乏。这些方面不仅造成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严重缺乏,而且使得风景区内的环境受到的严重破坏。

6景观生态格局整治与恢复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上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的镶嵌结构,在空间上可分为随机型,规则型和集聚型三种类型。景观生态格局的恢复是在保持人文文化功能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过程中恢复重建区域内曾有的植物群落。岳麓山现有的植物主要是湖南本土植物,其中乔木有香樟、枫香、马尾松、檫木、臭椿、栲树、青冈栎等;灌木层有毛桃、山茶、木、映山红、粉花绣线菊等;草本层有白苏、细叶兔儿风、鸭跖草、宝铎草、土麦冬、水麻、六月雪、野芝麻、透莲冷水花、匙叶堇菜、苔草、蕨等。

(1)在可逆的条件下且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荷时,其受到的损害可在干扰和压力等因素被清除后,即能恢复。在可逆的景观生态区可以恢复枫香+椤木石楠+飞蛾槭―黄常山―紫堇群落和栲树+青冈栎+枫香―杜莲山+双托叶玉叶金花―蕨类群落[10]。

(2)当生态系统受损程度超过了其负荷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因为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变,依靠自然力或围栏封育不可能恢复,只能依靠人工措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于不可逆的土地斑块上通过人工植物群落设计,以打破岳麓山风景名社区以樟树为建群种的单一植物群落格局,增加岳麓山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主要恢复的群落有马尾松+苦槠+枫香―双托叶玉叶金花―三褶脉紫苑群落等。

(3)对侵占风景区的其他属性用地进行清理,对周边被侵占的风景区规划建设成为“景观生态交错带的专项研究,交错带宽度不一,在现有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调整,在清退部分土地的同时,合理规划保留部分相容的土地利用类型,尽量使风景区周边的土地的使用压力慢慢降低。

7结语

具有相当丰富自然景观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历经数千年的人文沉淀,素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是一座享誉天下的名山。通过此次的研究和分析,说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它的的景观扰动现象还是十分明显的。尽管植物景观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景观,但仍然可以发现人为干扰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因此景观格局类型所占的比例在人工干扰影响下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建设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时,应该在保留现有景观较丰富的前提下保护好名胜区内的植物景观,严格控制人为干扰活动对景区的破坏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杨定海,彭重华,罗丽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1)17~20.

[3]崔海波,彭蝶飞,胡大胜.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1.

[4]杨定海,彭重华,罗丽华,等.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44~47.

杨定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分析评价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4(6).

[6]陈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0(6).

[7]武春红,李万安.关于有效遏制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违章建设的建议[EB/OL].

[8]张双利.麓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满意度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63~66.

[9]刘双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10).

[10]朱晓文,张克荣,刘克明,等.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数量分类[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2(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