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村寨现状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村寨现状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笔者对郭麻日古堡调研情况为主线,介绍了郭麻日古堡的地理概况、历史风貌、规划布局和建筑特色,并就传统村寨的保护和相关的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郭麻日古堡 传统民居 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青海民居系列调研进行到第三天时,我们来到了青海东南部的同仁县。同仁县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藏语称为“热贡”,意为金色的谷地。这里的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雌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方艺术史册上瑰丽的一笔。

而我们准备调研的正是热贡艺术之乡同仁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郭麻日古堡。

一、地理、文化概况

郭麻日古堡位于同仁县北部的年都乎乡郭麻日村,距同仁县城约5公里,坐落在隆务河西岸,是一个土族聚居的村落。该地区海拔在2500米以下,日平均气温≥0℃,日照1760.7小时,年降水量370—430毫米,年均气温5.2—7.0℃,无霜期150—172天,宜种植中晚熟小麦等作物。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热贡艺术品制作等。在郭麻日村,很多村民都擅长绘画、雕塑、堆绣,热贡艺术繁荣,文化底蕴深厚。

二、现状调研

早上七点简单地吃过早饭后,我们从同仁县城启程去郭麻日村。时值四月初,同仁初春的天气依然十分寒冷。一路上窗外匆匆而过的尽是苍冷之色,树枝上春季的新芽尚未抽出,远远看着好像一团团暗色的雾气浮在村子之上一般。汽车行驶了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1.郭麻日寺塔

一下车就先远远看到了古堡旁郭麻日寺的那座巍峨精致的郭麻日寺大佛塔。郭麻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1391年。内有大经堂、弥勒殿等建筑,其信仰者主要为当地群众。郭麻日寺前的时轮塔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是安多地区最大最高的佛塔,故又称“安多第一塔”,是同仁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塔高38米,底宽45米见方。塔身分五层,塔壁塑有菩萨、观世音和35尊般若佛。主塔四周有小佛塔十二个,宽4米,高12米(图1)。

郭麻日大佛塔周身颜色非常艳丽,特别是塔上的许多半球形涂上鲜艳的涂料,远看就象是镶上了大块的宝石。其建筑风格之特、造型之美、耗资之巨、民

族特色之浓,在我国藏区首屈一指。此塔不仅使郭麻日寺增色不少,而且在整个同仁地区也可以说是一大景观。

来往的居民行至塔前都会虔诚的行起跪拜礼,周围很静,走近了还能听到风吹时轮发出的沙沙声。我们仰视着郭麻日大佛塔,感受着那份神秘的敬畏感。

2.古堡概览

经过佛塔,信步向前,不多时就可看到两根高高耸立的经幡,有十几米高,这独具特色的入口标志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图2)。

再走几步就能看到古堡的东门,也是当地居民使用最多的一处出入口。这里竖有一块石碑,碑文上书:据宋朝历史文献对郭麻日记载,尤其是郭麻日出土的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各类陶器考证,人类在郭麻日地区居住的年代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该城堡最初出现于特莫科地。在唐末宋初迁至现在的郭麻日,至今时为九百多年,是热贡地区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的古堡。

在我们拍照之际,旁边的一头小牛信步闯进了镜头,身上并未见缰绳之物,也没看到有人看管,过往路人好像早已司空见惯,仿佛这里也是它的家一般。后经调查询问得知,和其他只作为瞻仰游览的古堡不同,郭麻日古堡内仍有土民居住,现有住户189户,1478人。想来身处其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该是郭麻日独有的风土人情。

郭麻日古堡东西长约220米,宽约180米,其古城墙为夯土版筑,共开有东西南三门,我们所走的东门为正门(图3)。村寨每一处寨门门顶上都建有嘛呢房,并插有经幡,是古堡建筑独具特色的地方。由于郭麻日古堡占地面积并不大,而聚居人口又较多,因此每家每户的庄廓院落占地都很少。

凡是去过郭麻日的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古堡内那些曲折狭窄的巷道了。巷道最宽的地方有两米,窄的地方只能并肩走两个人,两边是夯的一丈多高的土墙。巷道与巷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相连,星罗棋布,错综复杂,置身其中就像进入迷宫一般。调研前为了防止在里面迷失方向,我们特地打印了郭麻日古堡的卫星俯瞰图,结果还是不能免除的走了点错路。

据当地人介绍,这样的建筑布局是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因为过去这里土匪马贼横行,经常发生小规模斗争,甚至民族间的战争。而有了像这样的窄巷,只需派出一两壮汉守在墙头,即可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时,由于一条条巷子大致相似,又曲折迂回,身处其中,不熟悉的人难免会走错路。若是古时候在此打仗,恐怕敌人就算进入古堡也只能落个惨败而归。

受限于古堡内狭小的空间,院落窄小,每户只占2分地左右。当地民居大都是两层式的土木结构平顶房,一层一般用作厨房、储存室和牲口圈房。二层廊房为经堂和寝室,院内窄小紧凑,与青海农村民居的宽敞庭院有所不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图4)。

各户之间以迂回曲折的路网相互连接,由完整封闭的寨墙包围着,形成了同仁地区文化价值最高,特色最为突出的民族聚居区。

3.农家调研

1)这是户没有加盖二层的人家,我们调研时男主人正巧外出,只有其母亲和妻儿在家。正房坐北朝南,为钥匙头形式,面宽约9米,进深约5米,民族为土族,生活主要来源为种地,家里的一头牛为主要劳动力。门饰较为简单,院内只以方砖铺出一条主要路线,靠墙设有通向屋顶的楼梯。同青海很多农村民居一样房屋为平屋顶。

顺着东墙边的阶梯可以上到屋顶,在收获的季节,平屋顶是晾晒粮食和谷物最好的场所(图5)。

青海的天空常常不挂一丝云彩,明媚的阳光直射大地,在这里,大多数家庭院落中都会有一个简单的被动式太阳能热水器,只用大约一个小时就可加热一壶水,在这个能源相对紧张的古村落中算得上是很客观的一个能源了。

2)门牌号为郭麻日090,综合来看应是这里收入中等的人家。家里有儿子儿媳母亲和祖母,民族为土族。正房坐北朝南,为钥匙头形式,面宽约12米,进深5米左右,有四个开间,一层的东面满满当当的码着木柴,平屋顶上晒着当地用来做燃料的牛粪饼(图6)。重要经济来源是种地和画唐卡。调研时,二楼的儿子正靠窗坐在床上,专心致志的画着唐卡。画面已基本完成,他拿着笔进行着最后的润色工作(图7)。

在当地售卖唐卡的地方,这样的一幅标价大概在700~1300元左右,因题材差异和画面的精美程度而价格有所不同。由于只是在农闲时才画唐卡,因此完成这样的一幅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

目前在郭麻日村画唐卡的多为男性,依照传统,女性是不允许画唐卡的。但在开设书画院之后,渐渐的亦有少数女性开始画起了唐卡。制作唐卡的工艺非常考究,艺人需首先作一木框,用底布(极为亚麻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后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合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使底布平滑无洞,光泽明亮,待底布干后,用炭条起纹绘制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先主后附,然后上色,勾线,描金,最后用各色锦缎装裱,唐卡才算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