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求真、求实、求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求真、求实、求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们打开数学教材时,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充满童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情境图。它们从学生熟悉的童话世界、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出发,以情境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探索性。但是,情境图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适当变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更改情境图,符合实际

情境图虽是专家们反复推敲精挑细选的,但也只能最大程度的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不可能符合所有地方学生的实际。因此,有时需要对情境图作些合理、适度、准确的调整,当然也可以将脱离本地学生实际的情境内容适当更换,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事实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也是教材编写的要求。

二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个单元,为了保持教材"情境串"的特点,教材选用的是小朋友在海滩上挖沙子的情景,可能挖出什么呢?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海边挖沙子的经历,对这种情境很陌生,也就很难猜测出"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种情况。我们在使用时,抛弃了教材的情境图,使用了学生活动的方式:小组准备三个盒子,分别装着①红球②黄球③红球和黄球,学生分别从三个盒子里摸球,说一说可能摸到什么球,不可能摸到什么球,一定会摸到什么球。学生的活动因为有了亲自的参与,所以对"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种情况有了感性而直观的认识,通过活动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本提供的情境图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比较"重要",但不"必须"。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正因为是手段,就有一个"恰当"的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而什么情况下则不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只要所使用的情境图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建构数学模型,就可以使用,反之,就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二、摒弃情境图,挑战计算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计算的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使用情境图,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商榷的。

比如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结合情境图,提出第一个数学问题29×3=?引导学生探索算法,展开交流,明确算理。然后继续沿用刚才的情境图,提出问题125×3=?最后解决。第一环节的教学由于情境的现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颇感兴趣,探索的积极性很高。到了第二个问题125×3=?再重新回到情境图,是否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

如果在第二环节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刚才的29×3改成129×3你会计算吗?

后一种处理看似脱离了现实场景,但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看,数据的细微变化反而更加迫切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新的问题解决"的内在需要。正所谓"现实性"没了,但"趣味性""挑战性"却扑面而来。况且,由于没有了情境的阻隔,学生的思维视角更为集中地聚焦于数学信息本身,数据的每一次变换,都会迎来学生的"摩拳擦掌"。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情景图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

现实情境是一种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样是一种情境。

三、简化情境图,注重"数学味"

数学教材多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尤其是低年级的情境图更是画面精美,富有童趣,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是爱不释手。但是,我们现在上的是数学课,既不是美术课,也不是语文课。数学情境图的作用仍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是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梯子。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变魔术的情境,一个魔术师在魔术棒一挥,变出了一朵朵鲜花,一缸缸的金鱼,舞台上还有一串串的彩灯、吊灯……一位老师执教本课时首先提问:"你从情景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事物都描述了一遍,而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钟。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课堂性质却似乎改变了。其实,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只要提问:观察图上的彩灯是几只在一起的?请你想办法求彩灯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学习乘法做好了准备。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教材呈现信息的多样性,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带来数学思考的游离,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四、把握情境图,直达目标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都会提问:"你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生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相结合,能够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新知识的探索阶段。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已有了相关的认知基础的课时是很恰当的,而类似"乘法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单元起始课,如果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借助情境图让学生提出有关乘法和分数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就需要教师提出更近一步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取得学习的乐趣与满足教师教学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比如五年级下册"通分",情境图呈现的是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填埋处理的垃圾占 ,堆放处理的占 ,回收处理的占……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可能五花八门,距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远,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此时教师的问题是"你能提出什么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就能直达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高是不言而喻的。

使用情境图是手段,达成教学目标才是目的。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尽快的进入新知识体系的学习,删除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杜绝时间浪费,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五、动态情境图,直观形象

动态画面和静态情境图相比,无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而新教材提供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或者模拟表演的方式,把教材中的情境搬到学生的身边,突破静态画面的局限,让数学情境动起来、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心里来。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六呈现的是5只小猴子在学钓鱼,走了3只,又来了1只,即5-3+1=?教材的内容活泼可爱,极富童趣,如果能把这个画面用多媒体呈现,直观的反映小猴子离开的情境,从总数中离开是5-3=2,后来又来了一只猴子,此时的猴子只数是2+1=3。这样动态的情境,对于一年级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肯定是很有帮助的。

动态的情境图,要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恰当的选择,不要为了课堂热闹华丽而使用。

小小的情境图,承载了太多的功能,运用得当,它就会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光添彩;运用不当,就会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愿我们共同探索,让情境图这一课改后的亮丽风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数学的课堂充满快乐,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