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不仅丧失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课本内容与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三维”探究学习讨论会。我预设以下几个问题:1.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2.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 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上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由此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一未知的设计,着实让我颇感意外。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跳出教材教语文,超越教材,但在实施生成中,这些生成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商榷,当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成出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在“预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预设与生成中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琐问碎问。通过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有很多新鲜的创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教师如果能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无论怎么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有一点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石荡开水中天,真正地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