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读经典临床名师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科学内涵和必要性。研究方法和内容:运用中医的思维进行阐述。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粹所在,是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璀璨的明珠,经典著作提供的是中医基本的、核心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和方法。“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中医成才的基本道路,是提高中医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优秀中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经典;临床;名师;成才;必由之路

一、“读经典”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我们决不能把读经典当作“炒冷饭”,或“温习旧课”而已。要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所谓经典著作,是指《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对脏腑生理,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其所包容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化学说,至今仍是中医的基本理论。《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者以六经辨证为纲,一者以脏腑辨证为目,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上古天真论》曰“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通过这段文字说明血脉畅通、肾气充足是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必要条件。反之,老年性疾病大多具有气滞血瘀和肾虚的病因,在治疗上皆可以用行气活血和补肾的方法。读经典,贵在学习古代医学辩证施治思维方式。一部“伤寒论”一百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实际是阐释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治规律,其以三阴三阳六经分证统率诸病,通过辩阴阳,分寒热,定表里,决虚寒,进一步判明病变的性质,部位,邪正态势及其演变规律,其所见者大,所包者广,只要我们详其意趣,识契真要,师其法,不泥其方,则不仅可指导外感病的辩治,而且完全可用于现代各种杂病的论治。对《伤寒论》中凡有方剂的条文,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下苦功夫,看似笨拙,然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时信手拈来,疗效好,患者亦满意。整体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认认真真地读经典,才能具备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在诊疗过程中,只有从经典出发,认识疾病的病机转归,治疗法则,才能体现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提高疗效。

二、“做临床”关键在于一个“做”字,即应用于临床实践。神明之妙贵在“化”:“化”含有消化、化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读懂和消化经典,要“古为今用”,同时把古代的优秀经验运用到现代的临床上,在运用上要融入自己的想法。知而行,学为用:经典是古人临床经验的结晶,只有通过临床的使用才能检验我们学习经典、领会经典、研究经典的水准。我临床使用经方,遵循“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大特点,也是医圣张仲景对中医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张仲景不仅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而且广搜博采,验证筛选了汉代以前流传于世的数百高效经验方,准确的记载了每一首经验方的典型的适应证。临床上若能正确的实行方证对应,实质上是在重复张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张仲景已经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后人用不着再去冥思苦想,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倘能在辨证论治时结合方证对应,便容易突出主证并抓住特征性症候,从而遣选高效方药,使辨证论治落到实处。《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小柴胡汤主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主症反映了少阳病的病机本质,临床辨证只要抓住其中一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所谓“有是证,用是药”。推而广之,大凡辨证用方,只要抓住反映病机本质的主证,就是灵活运用,无论外感或杂病,均可仿此。又如《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记载,颇能诊释现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治用疏肝利胆,降逆和胃,方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诸方加减化裁,往往取效良好。《内经》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提醒我们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的核心。也就是踏踏实实做临床,必判断正邪的消长及疾病的发展情况,并加以综合归纳,予以相应的治疗,并具备理法方药齐全,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等一整套规律,而形成以“证”为核心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格局。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求恰当运用症候取舍,去伪存真,以获得客观真实的诊断依据。当症候与舌象不相符合时,多考虑“舍证从舌”,不为外在症候的假象所迷惑,传统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常常是以舍证从舌发现疾病的本质规律。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环节辩证,避免固守一个证候,一治到底的机械辨证论治的现象。一般在一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疾病的初,中,后期,都有其证的转化和侧重的规律。如病毒性心肌炎,因“毒因邪入,热因毒发”,常以气阴两虚贯穿始终,但在临床初诊的患者多以高热为最初表现,高热纠正,阳损既及阴,气阴两虚之象明显显露,“阳虚易效,阴损难复”,在治疗上也就必须随之而应,紧跟证候变化,随时调整方药,才能取得疗效。若不着边际,高谈阔论,虚无缥缈,除了把经典之学引向空玄之外,则于中医学术发展无益。

三、跟名师。三年学习以来,共聆听了10余位省名医的传薪。他们每人把数十年的经验精华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传授给我们,这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资源。临床应用时,触类旁通,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如柴胡温胆定志汤证,临床余悟出:凡肝郁痰热,心胆气虚之不寐者,正用此方,可谓不寐括其三,若兼心脾两虚者,加用归脾汤化裁;若证兼阴虚火旺者,加用补心丹化裁,若不寐甚加枣仁;若舌暗或病久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乃据“久病多瘀”之理。

结语: 通过三年的读经典做临床参师襄诊,使我的学验有了质的飞跃,使我对“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有了新的认识:一、读经典可以启迪思维,提高悟性,用于指导临床。中医四大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经典学习有终身研读的必要,经典中好些深奥的原理,需要经年不懈的体验与领悟,对同一命题的认识,到不同时期有不同层次的新意,正所谓“经典不厌百回读。”结合临床问题再回头温习,会有“常读常新”而“别有洞天”之感。二、做临床可以验证理论,提升理论乃至创新理论。神明之妙贵在“化”:“化”含有消化、化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读懂和消化经典,要“古为今用”,同时把古代的优秀经验运用到现代的临床上。古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当躬行。”祖国医学是根植于临床,验之于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经典是古人临床经验的结晶,只有通过临床的使用才能检验我们学习经典、领会经典、研究经典的水准。三、医者意也,潜心感悟:读经典、做临床都需要悟性,我们读经典要能够吸收精髓,并加以灵活应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必须经过临床大量诊治验案的积累,才能达到学验宏富,在以后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才能辩证准确,立法精当,疗效方可大增。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汲取其唯物辨证的思辨方式,熟读经典、透彻领悟,启迪思维,用理论以指导临床,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四、跟名师令我们少走弯路、直抵门津。“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中医成才的基本道路,是提高中医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优秀中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赖明生,周欣.寓经典,做临床,促精诚.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19

陆庆章.“读经典,做临床”体会.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0):23

王庆其.沉浸浓郁,取精用宏―读经典,做临床的体会.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5):12

王永炎.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辽宁中医杂志,2005(05):3

杨友发.读经典做临床在于对医道的“悟”于“彷”.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