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晶演义-眼镜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晶演义-眼镜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整理 游云

眼镜最初的材料来源于水晶,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眼镜材料从珍稀到大众,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工艺从粗糙到精细,每一次突破者饱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无穷的想象。

两片玻璃改变世界

在《福布斯》的“史上最伟大的20种工具”中,眼镜名列前茅,理由是:如果没有眼镜,世界上将有三分之一的人终日生活在一片迷迷糊糊当中。

近视是人类的大敌,在古代,有不少知识分子饱受“目不明”之苦,宋代司马光用了19年时间撰写《资治通鉴》,结果“目视昏近,齿牙无几。”明代文学家祝枝山是个深度近视眼,因近视而闹笑话的趣闻被编入戏剧之中,令人感到近视眼的尴尬。在古罗马,那些患有近视眼的贵族,只能让奴隶为他们朗读他们想看的文字。

人类对近视眼病早有发现,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目不能远视……”这回事,距今有1300余年。而眼镜的发明与应用则迟到了几百年,12世纪初,南宋一个名叫史沆的法官首次利用水晶看书。史料记载:史沆在审案子时,看不见案卷的字,便用水晶(凸透镜作用)放在眼睛前面,以此看清案卷上的小字。只是当时还不叫眼镜,称为“Α薄1267年,英国僧侣科学家培根依据阿拉伯书籍中的记载,将透明的圆球切下一块送给教皇,教皇用它看《圣经》,非常清楚。这就是最原始的老光眼镜。

有资料可查,13世纪末期在威尼斯已有正式的眼镜片加工厂,当时的镜片不是玻璃的,是水晶磨制而成。那之前,著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了17年,他回去后让西方人知道了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陶瓷,另一种就是眼镜。因此,有人说眼镜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

在久远的年代,眼镜是给有身份的人使用的。旧时的一只老花眼镜,需要一对骏马交换。如今,眼镜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眼镜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呢?它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呢?作为眼镜的重要功能部件,镜片是怎样演变的呢?

苏州孙云球

跟任何一项发明一样,眼镜的光学折射原理也是日常生活的偶然察觉。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松香晶体球,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

13世纪元代。中国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那时的眼镜镜片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

到了明朝宣德年间,开始有了“单照”镜,鉴于当时的加工技术,只有老花镜,并限于宫廷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明朝之后,眼镜开始渐渐进^大众生活之中。其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眼镜史上杰出的技师:孙云球。

孙云球生于明代崇祯初年,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决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经过反复试验,他利用机械原理发明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这种车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境的开始。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不到33岁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继孙云球之后,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了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了制造眼镜的技术。正是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人才,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稀奇真稀奇,鼻子当马骑

眼镜并不是一开始就架在鼻梁上的。

16世纪。有人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以后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从粗糙到精巧。镜框有纸圈、漆皮、午角、玳瑁、铜圈等。 这些不同镜框一直延至清代后期,开始用镜脚代替,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以至出现了戴眼镜(平光镜)的潮流。清乾隆时,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词》中有“少年不尽风流态,理聪斜窥红粉妆”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亦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戴有色眼镜掩羞容。

我国眼镜的取材和形式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发展而变化。从眼镜形式和镜框(架)的演变看。在我国最古老的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不带边框,手持使用。后来为了手持方便。则把镜片用木质(后用金属)作边框,固定在一个单柄边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类似现在的单柄放大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单柄眼镜使用不方便,到1286年,人们开始制作框架试图将这些玻璃固定在脸上。此后人类试验了无数种固定方法,比如挂着、粘着。直到1780年,富兰克林造出了现代眼镜的雏形:把远用和近用的镜片各切一半,拼装在一副眼镜框中使用,成为最早的双光眼镜。

现代科技的发展,玻璃业的兴起,再加上印刷术的普遍发展,看书的人越来越多,眼镜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多。尤其是玻璃行业的兴起,使眼镜制造有了廉价的材料,为它的逐渐普及提供了基础。眼镜发展到今天,功用已大大延伸,不仅矫正人们视力的缺陷,而且成为人们面部最醒目的装饰品。就连眼镜盒子也样式多样,成了时尚的点缀。

历经千年演变,眼镜从帝王将相的手中步入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