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水墨动画《牧笛》的视觉语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水墨动画《牧笛》的视觉语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墨动画牧笛》对自然界生命的张力和精神歌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视觉语言主要涉及影视和中国画。影视镜头形式中的水墨画视觉语言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影片中画面水墨写意的造型方式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思想内涵。原、动画的水墨形象和影视镜头结合的视觉表达方式对中国动画民族化创作带来了巨大启发,但是,这种创新形式不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出路。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水墨动画艺术,它才能发展。

关键词:水墨;动画;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28-02

《牧笛》是继《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又一中国水墨动画作品,它借鉴了李可染、方济众国画艺术中的水墨视觉形象,使水墨画的“意”境和活动的视觉图“象”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变化。这种以农牧题材为表现对象的动画作品,魅力在于表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影视镜头的形式与中国画艺术语言相结合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创新之举,也是水墨动画《牧笛》的显著特征,水墨动画《牧笛》标志着中国动画艺术家对影视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所以它堪称中国动画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牧笛》的镜头形式

《牧笛》的镜头形式是构成水墨动画的主要结构,在水墨动画中镜头和画面是同义词,一个镜头实际上由一系列静止的画面组合而成,运动的水墨画面具有整体性、运动性、连续性等特点。镜头的组接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符合生活和思维的逻辑,形成了软硬不同的影调。在影片中,剧情在镜头的运动、画面构图、场景的景深、摄像机的视角、原动画的笔墨、后期的剪辑与合成方面展现了水墨动画的画面风格和电影的主题思想。教育和娱乐意义在水墨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延伸。采用电影镜头的形式表现水墨画的视觉效果是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动画毕竟不是完全意义的中国画。影片借助于电影手段和思维方式表现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李可染、方济众的水墨画和制作过程中的原、动画中的水墨效果有区别。摄影师通过摄影技术和镜头艺术两种形式调整或改变拍摄台本,寻找表现对象画面造型的最佳视角是水墨表现形式的一种再创造。静止的水墨艺术形象瞬间被摄像机把角色与场景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涵义,“影视艺术画面构图造型的最大技巧在于怎样把握摄影机,使摄影机镜头永远处于画面构图的最佳视点上,而且在运动镜头中,这种最佳构图视点的变化非常富有韵律感。”《牧笛》还运用中国画的色调、电影的景深来表现牧童的动作,叙事段落的视觉分切平稳、自然,使观众的思絮超越水墨画意境的范畴。角色和场景的水墨画形象在镜头中匀速的运动,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是实现水墨画向水墨动画效果转变的依据,真正的水墨影像是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完成角色塑造和画面的表现,另外,水墨画的散点透视原理使得拍摄推移镜头不需要改变拍摄镜头的角度。

在拍摄水墨画面时,固定的光线;镜头画面的色调倾向;摄像机频率等设备的性能对最终的影像效果也有影响。水墨画面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电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摄录性。电影摄录性的效用包括:运动复现、连续时空、有形必录、整体摄入、机械记载、正常畸变、立竿见影。”然而,《牧笛》的电影语言(蒙太奇、场面调度)和摄影艺术语言(景别、景深、焦距、机位、角度)的运用并没有减弱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加强了水墨画面象征与隐喻的意思,摄影师通过镜头固定或移动拍摄的位置,调整摄像机的焦距、角度、焦点,然后再记录水墨画面,使画面角色和场景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影片利用镜头的组接与转换记录了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发展过程,牧童对牛的情感融入到整体的剧情中,牧童的情感活动在影片时空转换中不断延伸。总之,动画片的主题思想,在声音的烘托下使得剧情此起彼伏、意境深远。影片的视觉分段,牧童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角色与场景的时空变化、组接、匹配,在音乐的配合下、牧童与动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动作方向一致,深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境界。

二、《牧笛》画面造型中的水墨形象

水墨动画《牧笛》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思想内涵,使水墨艺术的语言形式表现了自然界生命的张力和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中国古人把文化世界认为是客观世界,把文化之道认为是自然之道,人当然就只能与之合一、顺从了。”动画电影《牧笛》画面造型中的水墨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或者和谐观念的再现。传统水墨画语言是构成《牧笛》艺术语言的主要视觉元素,因此,在传统文化和影视动画的范围内探索《牧笛》中牧童、鱼、牛、树的水墨造型方法很重要。

中国水墨画讲究意境和以少胜多,丰富的笔墨线条可以表现一个形态的复杂意义,水墨画面的留白和散点透视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牧笛》的画面色彩简练而柔和,影片画面色彩基调由墨的颜色和几种常用的国画颜色构成,表现影像的光色变化。牧童的面部、眼神、动作和场景的关系揭示了其心灵轨迹的演变,笔墨和色调的配合拉近了观众和作品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具体表现在:笔墨情趣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和价值;笔墨把“师法自然”的角色形象(人物、动物、自然、环境)表现在宣纸画面空间,水墨画的笔墨在“寓意于象,以象写意,”中完成了角色意象造型的追求,牧童与牛的关系含蓄而活泼,实现了“似与不似”的审美意象;角色和场景的水墨画原作简洁而生动,为《牧笛》提供了在视觉形式上遵循的水墨画样式。首先,从影片画面造型语言的笔墨(构图、视点)和美术风格方面:采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观念表现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中获得最佳的意象美和构图美。其构图、色调、比例、笔墨等国画艺术语言表现出李可染、方济众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动物、山、水、树、人在水墨画面中相映成趣,画面中角色与场景以外的空白在构图上成为相辅相成的正反空间,表现了角色的情态和水墨画的精神。其次,牧童、牛、植物、场景造型的审美方面,影片的主要场景,例如,柳堤放牧、山林问樵、竹筏渔鹰、翠谷回声等水墨影像的写“意”非常引人入胜,影片将故事的背景、环境、情景、冲突、行动、人物、动作通过柔和中国画笔调融合,使笔墨情趣中融进诗的意境,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

三、《牧笛》视觉语言的内涵

水墨动画《牧笛》情景交融地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只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境界,但不是中国动画艺术唯一的观念。视觉语言具有:隐喻、渲染、强调、游戏、说教等功能,角色和场景在影片的逻辑表述中有了新的象征意义。影片视觉内涵体现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脱与反应,使我们在喧闹的社会中寻觅每个人心灵“高山流水”的境界,渴望自由自在,追求理想。《牧笛》的剧情、画面“意、象”关系、影片对传统伦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使影片的视觉内涵在动画创作中不停的延伸。“意象合一”仍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观念,现代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影视作品视觉内涵的“言外之意”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和图“象”的限制,在中国动画艺术实践中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工作者的职责。影片牧童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和唯美的水墨画面调度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牧笛》视觉语言内涵的表达主要由画面、声音、镜头、话语构成的语言形态,影片叙事方式、主题意义、视听语言和声效的表达,超越名族和国家的文化界限,具有国际性的交流功能,加大了影片思想的表达。影像画面中的角色位置恰当、远近效果良好,有限的画面空间传递着无限的语言,给欣赏者提供了联想话语。“坚持表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特色、民族习惯、审美方式、语言思维、心理结构等内容,必须在文化精神、文化本土的认同方面确立坚定的本土意识。”《牧笛》水墨画面的视觉内涵渗透着“田园”诗的气质,使我向往;影片中牧童的人格美、角色之间的心灵美,梦想的现实美、景色的具体美……令人回味无穷。牧童没有世间的烦恼、忧虑,在自然界悠闲放牧,梦幻淡忘了所有的矛盾,把牧童的情感融入了影像画面,体验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中《牧笛》的视觉内涵得到逐渐阐释。另外,影片的情节和内容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价值的深刻关注,似乎牛真的是被牧童吹笛子的声音吸引回来,一段乐声临空飘荡,老牛追寻着虚无飘渺的自然之声,牛在云雾中与自然渐渐“合一”,牛和牧童仿佛在玩游戏。影片的教化、娱乐观念增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剧情的主题思想在此升华,牧童骑牛吹笛的场景完美地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生活、思维方式。

《牧笛》采用影视技术和中国画艺术相互融合、互动的做法,对后来的动画民族化创作带来了巨大启发,其造型、笔墨、声音、时空、意境等元素给水墨动画的神态增添了许多趣味。这才是中国特色的动画片魅力所在。《牧笛》的视觉内涵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并不存在三维动画的视觉质感效果,但是,对角色和场景质感的淡化却创作出令人信服的视觉语言效果。当代电脑动画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水墨动画作品生存的国界、文化、种族和社会。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持续的不断变革给影视动画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种影视数字技术在保持水墨动画传统美学的前提下,给水墨动画的技术、艺术、制作、特技、发行、放映等方面带来新的元素。电脑为中国水墨动画提供了新的制作形式,水墨动画的意义,题材、价值又有了新的发展。之后,水墨动画为什么没有能走向繁荣,这应该与水墨动画的写意叙事形式、制作过程、市场发行、经济价值回报等有关。如果过度沉迷于传统的水墨视觉语言,不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水墨动画,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水墨动画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否则,水墨动画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义很难影响或说服观众。从技术和艺术的整体上掌握画面的视觉语言才是发展水墨动画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张亚斌.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73.

[2]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7:89.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42.

[4]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