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皖江地区宅旁绿地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皖江地区宅旁绿地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皖江城市带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建筑的室内环境,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小区的整体环境中来,宅旁绿地作为住宅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该文从设计和植物选择等多方面入手,探索适应当前城市建设趋势的皖南地区宅旁绿地建设方法。

关键词:宅旁绿地;植物选择;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15-0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Belt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Anhui,and tha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people w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and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will focus more on the area to greenland as a residential interior space to the external space continuation and supplement,will b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re are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 In this paper,from the aspects of design and plant selection,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green space in the area around the Changjiang river.

Key words:Green around Residenc;Plant selection;Design;Research

宅旁绿地是居住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住宅建筑四周,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通常也是居住小区中面积最大的绿地类型,但是由于其通常是作为住宅建筑用地的一部分,不列入居住小区用地平衡表,不计入公共绿地指标,在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存在着很多设计误区。

1 宅旁绿地的功能

宅旁绿地作为最靠近住宅建筑的绿地形式,是居住区绿地中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单元,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环境感受,其主要功能是美化居住环境,阻隔外界视线、形成私密空间,减少噪声和灰尘危害,同时满足日常生活中对于遮阴、光照、通风、活动等方面的需要,为居民创造安静、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是宅旁绿地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

2 宅旁绿地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当前,很多小区内宅旁绿地单看是很美观的,但往往每栋楼的宅旁绿地都一样,形成千楼一面的现象,识别性也很差。应从绿化布局和植物选择等多个方面,树种的选择要体现多样化,以丰富绿化面貌,形成多样化的宅旁绿地景观。

(2)宅旁绿地常因建筑物的遮挡造成大面积的阴影,此绿化区域由于光照不足使得树种的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注意耐阴树种的配植,以确保阴影部位良好的绿化效果。同时,阴影区域在冬季的温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本地区一些耐寒性较差的景观植物如散尾葵、芭蕉等,也不宜放在本区域栽植。

(3)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附近管线和设施越来越密集,如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热力管、化粪池等,为便于这类管线和设施的使用和维护,应根据管线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在设计和施工时要根据规范要求留够距离,以免日后产生隐患。

(4)树木的栽植不要影响建筑室内的采光,特别是南向窗前尽量避免栽植乔木,尤其是常绿乔木,在冬天由于常绿树木的遮挡,使室内晒不到太阳,而有阴冷之感,是不可取的,若要栽植一般应在窗外5m之外;同时,为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植物的栽植不能遮挡门窗的有效通风区域。

(5)宅旁绿地紧邻住宅建筑,其空间尺度较小,绿化面积有限,因此,在绿化布置上要注意尺度感,以免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数量使用过多而造成拥挤、狭窄的不良心理感觉,树木的高度、行数、大小要与庭院的面积、建筑间距,层数相适应。

3 宅旁绿地的设计要点

3.1 单元出入口的绿化设计 单元出入口是住户使用频率最高的过渡性小空间,现在的城市居住小区占地面积大,楼栋数多,每栋楼的单元数也很多,楼宇与单元间外观相似,缺少识别性,不易辨认外形相同的住宅,因此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不同布置方式,成为识别的标志,起到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作用。在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组合搭配,创造出不同的单元出入口绿化效果,同时,出入口作为室内外的联系空间,应利用鲜艳的花色和明亮的叶色,增加入口光亮感和温暖感,创造出温馨的入户感受。在我国,由于位于北半球的园林,为了让住宅有更多的采光空间,大多数住宅建筑采用北入南向的建筑布局,出入口大多位于建筑的北侧,光照不足甚至没有直接光照。因此,北面出入口的绿化设计应与建筑北侧的其他绿化设计一样,充分考虑到光照不足的影响,选用耐阴的植物。

3.2 墙基和角隅处的绿化设计 为避免建筑和地面交接时生硬的线条感,在墙基和角隅处可种植低矮植物过渡,一般应以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为主,采用色块、色带等种植方式,既能起到较好的装饰效果,又能起到隔离建筑周边的活动人群与底层住户之间的作用,形成私密型空间,保护底层住户的隐私。同时,植物的栽植不能影响建筑的通风与采光,在没有架空拥淖≌建筑旁,墙基处的绿化植物高度在窗户处不能高于一楼的窗台高度,在阳台处不能高于阳台的栏杆高度。

3.3 建筑南侧的绿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南侧的绿化带较为宽阔,是宅旁绿化的主体,也是宅旁绿化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植物的栽植不能影响底层建筑的采光,应从建筑南侧往外按植物高度梯次种植,建筑南侧2m以内的部分以草坪、低矮灌木为主,采用地被化的栽植方式,美观又能起到分隔保护隐私的作用,2~5m的区域可以栽植大灌木和小乔木,5m以外可以栽植大乔木,但也应以落叶乔木为主,避免在冬季产生阴冷的效果。(2)绿化形式应突出装饰性,建筑南侧的绿化一般位于主要使用房间的楼下,随着住宅建筑发展到以高层建筑为主,传统上对于植物造景的层次、组合等观赏效果随着视点的升高逐渐弱化,而色彩、图案等观赏效果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在绿化设计上应选择不同颜色的植物类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效果,加大色块、色带等种植形式的应用,在植物选择上,突出彩叶植物的选择。

3.4 东西山墙外的绿化 现在住宅建筑虽然以框架结构为主,但考虑到建筑保温隔热的需求,避免过多的日照造成东西日晒,山墙上一般门窗都比较少,因此,此区域绿化一般不考虑对建筑通风采光的影响,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应注意种植一些落叶大乔木,或者设置绿色棚架,种植攀缘植物,以有效地减少低层住户夏季东西日晒的影响。同时,东西侧的绿化一般与小区内道路绿化相融合,利用落叶大乔木,能够起到装饰、遮阴的良好效果。

4 宅旁绿地的植物选择

作为住宅小区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绿地形式,居民与宅旁绿地的植物的接触相对更多,植物不仅能通过自身的叶、花、果等影响人们的感受,很多时候还能带给人们一些情感上的感受,因此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是宅旁绿地设计的关键。在植物选择上,首要前提是在经济美观、养护方便的基础上,选择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种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植物种类要丰富,选择一些特色乡土树种 宅旁绿地植物种植上一般以自然式为主,辅以绿篱、色块、色带等规则式的绿化形式,绿化设计应以形成有特色的丰富植物群落景观为主,同时注意绿化的生态效益,因此,绿地内的植物种类应丰富,结合绿化设计要点,利用植物的高度不同,形成大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观花地被植物、草坪等结构鲜明的多层次绿化效果。同时,为给居民产生亲切感,可适当选择一些本地农村地区常见的如苦楝、臭椿、乌桕、枣树、柿树等乡土树种。

4.2 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结合,突出季节变化 春花、秋实、夏荫、冬枝是人们对于一年四季最直观的感受,利用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特点创造绿地景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落叶植物在本地区宅旁绿地中的使用就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草坪和地被植物应选择常绿植物,灌木应以常绿植物为主,辅以落叶灌木,而在乔木的使用中,落叶乔木的比例不应低于50%。

4.3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以慢生树种为主 为快速形成良好的绿化效果,宅旁绿地设计中应选择一定的速生树种,但考虑到绿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应以慢生树种为主,比例不低于60%。

4.4 植物应无毒、无害 宅旁绿地和居民的日常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求与宅旁绿地紧密联系,植物选择在考虑景观需求和生态功能同时,还应考虑植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一些危害人的安全有毒的植物不能选择,一些带刺、有飞絮、易生虫的植物也应尽量少用。

5 结语

宅旁绿地是重要的居住小区绿地形式做好宅旁绿地的设计研究,应着重从设计方法和植物选择2个方面入手,结合建筑布置和建筑结构,在尊重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居民需求,坚持为居民做好设计。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雷一东.园林绿化方法与实现[M].北京:化W工业出版社,200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