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之分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之分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学科在江苏省高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首先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并非高考科目,对学生的考查仅限于学业水平测试,而且还不分等级,只求合格,这在身份的确认上就比较尴尬,不清楚应该让学生重视还是忽视;其次它是一门操作技能学科,重点在实际操作上,而非理论学习上,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有相当份量的理论题;再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某种提升,而在很多初中学校并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各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述三点就造成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存在着更大的教学难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知如何平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机操作,根本不懂任何理论知识,而在考试时,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怎样组织理论知识的教学?习惯了在机房上计算机课的学生,认为在室内上理论课简直就是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怎样解决这一个个的难题……面对这些疑问,我的回答是:“老课新上,分层教学。”

一、硬件的讲解――迷离之中现踪影

在硬件知识的教学中,有些东西看不到、摸不着,还有一些东西根本拆不下来或者说一旦拆下就不能再用了,这个时候就无法通过实物展示来讲解了,而生动形象的比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中有关ROM和RAM的知识提得比较多,什么断电后信息是否会丢失、内存大小或硬盘的容量、内存与外存的分类等,这些知识既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又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这时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能使讲解简单易懂,教的人不累,听的人也不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可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好像是在陈述生活中的某个众人皆知的事情,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在教育学上称之为备学生的课、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要多花时间,多方查找资料、并作仔细的研究与探讨。

二、已学知识――点到即止,自我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必修模块第四章“文本的加工”,其大部分内容是初中学过的Word、Excel知识,这样的内容如果在高中课堂上再次详细讲解,学生肯定是很厌烦,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此部分的重点、难点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时,我就将文本表达的方式列出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与所表示的相关意义进行相关的选择,当用图表达信息时,通过三种不同图表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意义让学生总结出图表的选择主要同数据所表达的内容相关,有时一组数据可以由多种图表来表现,我们只能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在突破重点与难点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要想从图表中看出某种趋势该用哪种图表表达比较适合?如果想知道某种物品的百分比呢?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领略到了,比老师重复的讲解、重复的演示要印象深刻的多,而且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又有所提升。

三、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分层教学各有所得

由于在高中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学生所在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学生之间有很大的水平差异。信息技术课上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首先,进行摸底调查,开学两周后固态分组,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后进三个层次,即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暂时后进生,依据以上三层标准,我有意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说明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情况和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上课练习分层。每节课的课堂练习都要分出三个层次来,在每个层次内设计上要尽量分出梯度来,以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发挥。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再次,辅导分层,在练习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最后加强练习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一题多解,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教学形式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分层教学的施教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保护了差生的学习信心,适应了不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需要,有效解决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