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用框架下英文电影汉译的文化模因现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用框架下英文电影汉译的文化模因现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电影有自身特点,它的译文要求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众。因此,从语言、文化、风格等层面,电影译文都要与原片在特定的画面情景上保持一致,这样传播和交流文化的语用价值才能实现。电影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殊形式,其译文对跨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电影翻译的语用效果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翻译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对达到语用效果功不可没,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讨论了语用框架英文电影汉译文化模因现象,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意见。

关键词:语用 电影翻译 模因 框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52-02

随着公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公众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对于指导电影翻译的理论,并没有达成广泛的一致。“归化”与“异化”、“顺应论”、“功能对等理论“等,都被用来研究解决电影翻译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哪个理论指导下,语用效果都是电影翻译所要达到的进行文化交流的目标,模因则是实现这种翻译的一种有效手段。

1 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最早出自英国人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起初是社会生物学术语。后在其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的手中得到修订和完善。书作者认为基因并非唯一遗传因子,除它之外,模因也是一种复制因子,作者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传递单位,通过特定程序,能从一个人的大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大脑。模因论(memetics)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把模因看成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通常情况下通过模仿而非遗传的方式来传播用以解释文化的进化规律。

1.1 模因概念

模因被看做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任何一种事物,要想具备模因性和模因的品质,并变成模因,必须要经过模仿、复制和传播。模因论对文化进化的考察基本都是从模因的角度进行的(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2007)。模因分两个阶段形成:在第一个阶段中,它被认为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其表型为各种文化现象涵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各种思想、语言、艺术、时尚等模式;第二阶段被看作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模因源自希腊语mimeme,原义是模仿,牛津词典将其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它的传播主要通过模仿完成,而不是非遗传的方式。可以说,模因现象载体之一是语言,它的复制和传播主要以模仿的形式存在。在模因论中,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规律。

1.2 模因类型

人类文化在代代之间持续传递主要通过思想和观念传递来完成。一些生存力强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口口相传式的不断模仿复制过程,会获得越来越强的生命力。这些被模仿复制后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模因被称为“强势模因”。因为,至今沿用,所以又被称为“活模因”。反之,“死模因”则代表那些被弃之不用的模因。

通常情况下,表现型和基因型是模因信息复制和传播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指赋予相同的形式以不同内容,并加以复制和传播的模因。包含以下几种情况:同形联想嫁接产生不同意义,如把赵本山和宋丹丹被称为“山丹丹”组合,与原有的“山丹丹”意义发生了变化;同音近音异义词,如“有痔(恃)无恐”、“针针(斤斤)计较”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如在007 电影中有“邦女郎”,在张艺谋中则为“谋女郎”等。

第二种类型指内容大体一致,但呈现形式不同的模因。这种类型的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形式会变化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如:保姆这个职业有的被称为“阿姨”之外,有的则成为“家政服务员”。又如:英语中,可用下面的表达方式表示询问发生的情况:What’s the matter? What’s up?等等。

1.3 翻译模因论

模因总是在同一语言文化中,通过模仿进行传播。如果模因要以语言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因此,翻译是模因在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载体。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安德鲁・切斯特曼,他在《翻译模因论――翻译思想的传播》中提出了翻译模因论,并把有关翻译的概念或观点以及翻译理论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语言学者从该理论中得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与语言模因道理相同,翻译模因论认为,翻译模因库里同样包含变现型和基因型两种不同的翻译模因。翻译模因的变体有:译评模因、译述模因、意译模因、略译模因、节译模因等。

2 语用框架下电影翻译的文化模因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语言特点之一就是通俗性,其观众也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转换时,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文化需要,将信息传递效果放在首要位置。因此,电影语言翻译应该赋予译者充分自,从源语中心意义和功能出发,灵活选择目的语。把目的语观众能够接受作为首要考虑,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从语用角度研究翻译,一般认为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首先译者要正确认知原作者和源语言的意图,然后通过比较研究找出源语言与目标语的异同,充分考虑译文读者和译入环境进行加工创作。译者不能太看重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而不去研究读者的实际情况,否则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最终不能满际需求,导致交际失败。因此,译者应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选择可行的翻译策略,把传达原意和实现交际目标作为主要用力方向。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影视翻译的模因现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

2.1 直接引入目的语的文化意向模因

这种文化模因手段是通过使用目的语里面存在或流行的语言,如成语、俗语、典故等来引起观众的兴趣以实现语用的等效作用。

例如,在电影《魂断蓝桥》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Kitty: I do very well,thank you, but where do you want to meet her?

Roy: Well,I,but she … she refused…

Kitty: Oh, take no notice, the old dragon made her write that.

凯蒂:我很好,谢谢。你打算在哪等她?

罗依:嗯,我…不过她…她拒绝了……

凯蒂:哦,别在意……那个母老虎让她这样写的。

该片段中,罗依想与玛拉见面,却被笛洛娃夫人阻挠。凯蒂私下里告诉了他实情,凯蒂称学校里严厉的笛洛娃夫人为“old dragon”,“dragon”此处意为“凶狠的人”或严厉的“守护妇人”。如果不在目的语种寻找对应的模因,那么这里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会完全丧失。而在中国,“母老虎”又作“母夜叉”是妇孺皆知的,人们将“母老虎”作为粗壮、严厉、凶狠的代名词。因此,借用它来译“old dragon”不仅译出了原语的语义信息,同时也传递了其中的文化信息。

再如,在:《功夫熊猫》中,Let the tournament begin. Citizens of Valley of Peace, it’s my great honor to present you…

比武大会现在开始!和平谷的父老乡亲们,今日老夫有幸向诸位介绍…

在这里,“tournament”的原意是“锦标赛、联赛”的意思,但是在电影当时的情境里,如果翻译成“锦标赛或联赛”,会让人感到很别扭,无法接受,而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几乎都会出现这种被翻译为“比武大会”的比赛形式,因此翻译为比武大会最为合适。后边把“Citizens”翻译成“父老乡亲”,把“my great honor” 译成 “老夫有幸”都和符合中国的文化,使中美观众都能接受。

2.2 模仿目的语的文化模因

这种模因属于表现性模因,利用目的语进行嫁接。例如,电影《Forrest Gump》没有按照字面翻译为《福雷斯特・冈普》,而是化用汉语中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的名称,译为《阿甘正传》使中国的观众一看片名就可能猜到这部电影大概是关于一个和阿Q有着相似之处的人物,这种模因就起到了译者与观众或读者交流的作用。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的对白: Shall we say swords,gentleman? Pistols at dawn?如果译为:“我们应该谈谈剑吗,先生们?还是黎明的手枪?”观众肯定会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化用了一个成语,译成“先生们,让我们一决雌雄,看谁赢得姑娘的芳心。”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2.3 运用目的语当中经典语料的文化模因

翻译模因成功传播的关键在于译者能否最大程度地复制原作品中承载的模因复合体。文化之间多少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译者只要遵循了语言规范,就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将原语言中存在的无限的表达方式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在电影《僵尸新娘》(Corpse Bride)中的对白:

We'll be taking tea in the west drawing room.(请至西厢房暂歇。)

Well,he's quite the catch,isn't he? 看看你钓的金龟婿。

Lord Barkis,I trust the room is to your liking.(巴克斯伯爵,我想你一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里边“西厢房”,“金龟婿”和“无事不登三宝殿”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模因,虽然“西厢房”现在已经不使用属于死模因但是“金龟婿”和“无事不登三宝殿”仍然是活模因,这种模因可以使观众充分地体会到文化的认同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模因翻译论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兴起时间很短,但实际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译制片的经典台词也因为模因现象而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人们还记得那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可见模因在电影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3 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电影有自身特点,它的译文要求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众。因此,从语言、文化、风格等层面,电影译文都要与原片在在特定的画面情景上保持一致,这样传播和交流文化的语用价值才能实现。模因论为电影译文的文化意向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角度。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讨论了语用框架下电影翻译的文化模因现象,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意见。

参考文献

[1] 宗红梅,马文芸.论电影翻译传播中文化意象的重构[J].淮海工学院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3(8):97-99.

[2] 王宏军.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63-66.

[3] 赵翊翔,周雪婷.模因论视域下的电影字幕英汉翻译[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