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柏拉图哲学与荣格原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柏拉图哲学与荣格原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原型”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具有多层含义。“原型”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在荣格提出之前,原型一词就已存在。具体来说,柏拉图的“理式说”、“灵感说”及“模式说”与原型理论都有着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关系,但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与所指又与之前的原型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荣格;柏拉图;原型

一、柏拉图的哲学荣格原型理论联系

柏拉图的“理式说”,即理式论,是其观点的理论基石,他的有关文艺的基本主张,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柏拉图在《理想国》卷10中说:“床不是有三种吗?第一种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创造的,因此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在柏拉图看来,第一种床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第二中床是木匠依床的理念制造的,第三种则是画家模仿个别的床所画的,不具有普遍性。由此,柏拉图得出结论,艺术模仿现实,现实模仿理式;它们必须依存于理式,不能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艺术模仿现实,现实模仿理式;它们必须依存于理式,不能独立存在。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它们的关系不是平等的,理式是原型的根本,是永驻不变的真实体,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是通过理式这个中介物质来获得联系的。

柏拉图理式的这种中介性内涵给了荣格启示。荣格说“在意识的心灵之下存在着一个心灵结构,它是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积累的祖先经验的储存库。而且,它是先于个体的后天意识经验就存在的,并可以脱离意识经验”,在人类的精神中有种基本的无意识倾向,这一无意识特征作为一种预先形成的先天因素,且作为一种机能倾向显现出来。荣格把这种先天形成的结构因素称为原型。荣格受柏拉图的启发,把原型理解为是形成观念的一种预先性潜能,这种潜能把个人经验引向某个方向,产生相同或类似的神话观念的东西。

柏拉图的“灵感说”与荣格的原型理论也有联系。在《斐诺德》篇中,苏格拉底说到:“别做声,听我说!这地方像是神圣的境界!所以在我诵读之中,若是我有时像有神灵凭附着,就别惊怪,我现在所诵的字句就激昂的差不多像酒神歌了。”他认为,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的,使诗人或艺术家进入迷狂状态,进行创作,诗歌是神灵的意志的表达,就将神的诏令传给了大众。在柏拉图看来诗歌都是神凭附人所发的诏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与荣格关于原型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荣格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他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而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因此,原型说到底也是来源于一种最初的遗传,这与柏拉图的灵感来源与神灵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原型”理论涉及一种重要的术语是“模型”,认为原型是事物的原始模型。关于“模型”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很多中含义,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种,第一,指画家雕刻家进行创作时的模特儿。第二,是指理想、标准、神圣的范例或模仿的原型。第三,指先例,例子。柏拉图的原型概念存在并服从于于它的整个哲学体系。在荣格那里,荣格认为原型是作家创作的依据,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形象,都是源于最初的原型概念。“原型”这一概念在荣格这里也是指的事物的最初样本,其受柏拉图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柏拉图的哲学与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区别

诚然,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与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很大的联系。但荣格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建立了“自主精神”原则的基础上的心理理论,借用了传统的原型术语,沿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了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的方向。

首先,研究的领域不同。柏拉图的研究仅是从认识论上对意识领域有关范式的阐述。“理式”是认识的中介。荣格的“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不仅作为中介存在着,还是可感的万物之摹本和原始模型。荣格原型的关键在于它不是一般的探索宇宙的本体和原型,而是试图探索精神的本体和原型;不是说明事物的现象与理念、原型的关系,主要探讨人的精神结构和人的心灵世界,探讨人的“先天”精神与后天行为的关系,特别是无意识现象。所以,荣格的原型的罗辑起点是关于人的精神本体,他的原型是精神性的,心理的原型,即探讨心理方面的最初的“原始模式”。

其次,“原型”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领域,强调原型与人的精神现象的中的感性方面的关系。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的更多是理性方面,他的特点就是原型的进一步被理想化、抽象化。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说”它把本能隐藏在理想的斗篷下,并把原型转变为理念。在这样的伪装下,原型基本上已经无法辨认。”荣格反对将原型过度理性化、抽象化,目的是要“恢复”和重试原型的感性内容,使知觉的原始模式重现,从而为人的非理性找到应有的位置。荣格重新阐述了原型的含义,为建立有“灵魂的”心理学找到了依据。可见,从原型概念的产生到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出现,发生了从哲学向侧重心理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冯川.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