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市委办公室科学发展观交流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市委办公室科学发展观交流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经济增长继续在快车道上运行以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冷静地思考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方式,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而且直接决定其能否协调和可持续。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按照传统的生产要素划分,主要是指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比例及其组合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不变、生产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指在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相同的内涵:即都是研究运用什么方式,采用何种要素组合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生产要素的内容已不仅仅限于资本、土地与劳动,而且还要加入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速度型和效益型、数量型和质量型、重型增长与轻型增长,不过是经济增长的形态与结果,而粗放型与集约型、外延型与内涵型这两组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着眼于生产要素的组合与使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增长方式中,粗放型就是外延型,集约型就是内涵型。前者指的是依靠生产要素的量的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指的是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采用何种要素组合方式,既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也取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积累,以及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增长方式的变化,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着眼于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联系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带来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逐年下降。马克思依据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规律提出了工人贫困化的著名定律。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服务业超过工业的迅猛发展,西方现行工业化国家并没有按照霍夫曼当年预言的工业化后期阶段重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而是逐步表现出产业结构轻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增长不是靠物质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推动。

(二)增长方式的选择应立足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由于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之间经济贸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有序地进行,也正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更不能忽视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增长方式选择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使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域的人民具有同等的发展机遇。这种公平的发展机遇,首先要给予更多的人以充足的就业岗位,使其在具有就业保障的前提下,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种就业岗位的保证,对增长方式的选择具有客观要求。对于*而言,资本稀缺、能源、原材料有限、人力资源丰富的现实基础来看,那种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不利于有效地保证更多劳动者的有效就业,。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应该更加侧重于资本的使用效率和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机组合方式。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增长方式的理性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而言,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发展阶段来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阶段,按照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增长方式决定着经济波动的落差大小,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市场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实质上更重要的是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结构转换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关系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又一次浪潮。加入WTO、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拥有技术含量高的创新型产品。这一市场竞争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是最好的选择。不可否认,产业结构升级,以高科技产业代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但必须认识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在生产要素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就业问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科技带动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抓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于拥有53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到230万的*来说,考虑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强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目的是为了经济更加健康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意味着让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都能得到公平的发展,这种公平的发展机会,首先取决于公平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就业岗位的保证,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必须保持就业岗位的基本稳定,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岗位的选择中,既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的提高而放弃宝贵的就业岗位,也不能为了保证就业岗位的基本稳定而放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兼顾两者,就应当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坚持以内涵集约型为主,外延粗放型为辅。产业选择应当包括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多层次产业结构。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为高科技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使得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至于付出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高昂代价。

(二)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人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增长并不是目的。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更多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面临着将要耗竭的危险。因此,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应当伴随着经济增长价值观的转变。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似乎经济效益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接近经济增长的追求目标。从经济伦理学角度,用理性的价值观对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行评判,经济增长并非越快越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高度重视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奢侈性消费的产业进行必要的限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仍要崇尚节约,形成节约为荣的经济伦理观。

(三)宏观微观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面。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需要宏观、微观的共同努力。在宏观层面上,要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岗位的双重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从体制上革除产生盲目投资欲望的土壤,减少因过度投资造成的重复性建设,重复性生产,减少因过度投资造成的效率损失。使人们能够真正关心资本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观,以损失浪费为耻,以节约高效为荣,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另一方面,要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岗位。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淘汰了一大批技术落后的旧产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这种新型就业岗位,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挖掘。通过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不断提高更多人的生活水平,使更多的人获得更高层次的消费能力,不断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进行。在微观领域,特别是在企业组织层面,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的高效运行机制,减少因盲目投资造成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损失。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利用微观组织的自组织能力,实现企业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

四、加快*发展,政府官员应该做什么

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过程,实质上是作为政治家通过权力资本经营货币资本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手段主要有:

第一、向中央要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优惠政策一直是地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拿到了好的优惠政策,就等于拿到了“尚方宝剑”而最重要的政策就是中央、省对本区域的功能定位,这是一种垄断的制度性资源。要争取经济管理权限上的政策资源。

第二、向部委要项目。市场经济本质是分权经济,但是中国目上门服务还是混合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仍然是高度集中的。每年的中央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将下一年以至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大致定下来,这样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的发展目标也就基本确定下来,这两个重要文件包括了大量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审批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各组成部门手中,“跑部进京”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向外商和客商要企业。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再多的项目,再大的工程,最后要靠企业来实现。因此一个地方是否经济繁荣,关键就是看企业的多少。随着地区差距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仍然应该把引进外地客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第四,向本地要资源。对于一个地方而言,要在GDP竞争中打败对手,除了政策、项目和外来资本这些重型武器外,还必须有自己杀手锏。地方政府应该立足本地实情,发展特色项目。通常,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土特产、风景区以及老乡关系都可以成为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

第五,向外地要人才。发展经济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主要指上面给的政策和项目,地利主要是本地资源,人和就是要吸引人才。政府直接吸引人才的手段就是招聘公务员和调入领导干部。同时要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各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