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介时代的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介时代的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当代语境下,文学的变革势不可挡。以印刷术、纸媒为传播基础的一整套文学观念、评判方式、接受方式,无可避免地要在新媒介的冲击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媒介带给文学的,不一定是毁灭性的打击,而更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关键词 文学边缘化 网络文学 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

Literature in the New Media Age

――Thoughts 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WEI Nasi

(College of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literature of change is unstoppable. In printing, paper-based media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a set of literary ideas, judging way, accept way, inevitably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in a dramatic change. What new media brings literature, is not necessarily a devastating blow, and more likely to be a new era of unprecedented.

Key wordsmargi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network literature; new media

电信时代的到来,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在消费社会、图像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一切都对文学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死了吗》,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信息时代文学命运的担忧与思考,文学边缘化问题倍受关注。

一般而言,文学边缘化包含两层意味:一是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在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从主流、中心向边缘滑落,被日益兴起的电影、电视、图像等艺术形式所取代;二是网络促使文学由精英走向大众,过去的“纯文学”“精英文学”失去其主流地位,为大众文学、通俗文学取代,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 新媒介消解文学性的必然

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中认为,行将消亡的文学是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学体制,即依赖于言论自由、机器印刷的传播、作者对作品的版权以及“自我”的建立,这几个文化层面之上的文学体制。事实上,在过去的岁月中,可能很难找到一个比印刷术更为强大的普及与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观点、理念、艺术形式,都依托纸媒和印刷术取得其在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纸本文学自然成为了时代的宠儿。除了媒介之外,与之相配套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也是文学居于主流的重要原因。

在信息时代,文学在过去的主要功能和主流地位受到新媒体的部分取代甚至挤占,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时展了,建立在印刷传播基础上的文学,不得不为新传播手段和随之而来的新艺术形式所冲击。新媒介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以图像、视频等形式对人类感官造成了直接的、强有力的冲击。人们沉迷于感官的无限刺激,进而进入一种在享受过“快餐文化”后虚脱无力却无法自拔的状态。这也是对新媒介消解文学性的最大批判。新娱乐手段,新艺术形式,再加上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全民创作时代文学作品大众化,有太多的事物分散了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使得“一部文学作品成为民众焦点”的时代一去不返。虽则如此,文学必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新媒体只能取代其某种特质,但永远不可能取代文学本身。而文学,已经发展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表现与传播形式。

2 网络时代文学新发展的可能性

2.1 文学的狂欢时代

在今天,“纯文学”越来越曲高和寡,而大众文学勃然兴盛。文学从过去艺术的崇高宝座上悄然跌落,成为商品和产品,融入这个商业化时代滚滚的生产流水线。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经典”与大众口味的分化,以至于它们近乎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些专为点击率而创作的文本拉低了通俗文学的整体水平,而在信息时代席卷一切的浮躁病、商业竞争的压力也使得许多大众文学的文本变得粗制滥造。

虽然这些都为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失去了其崇高与神秘,换来的却是另一种形式的蓬勃。主要表现在:创作与接受获得空前自由;文学主题世俗化,更注重表现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文本成为创作与交流的新平台;作家顺应市场选择进行更替,不再垄断文艺资源。

在这个“”辈出的时代,文学成为了大众的狂欢,所有人都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纸媒仍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崇高性,但一个大众文学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们参与文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空前。文本已经成为一种互动的平台,新媒体将写作与发表的平等权带给每一个人。对于当代的而言,纸媒时代对文学造成束缚的条条框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如出版限制,国家对作家的统一管理)等统统被打破,评定的唯一标准只剩下了市场。同时,在阅读方面,每一个人又有了完全的自由――读我想读的任何文本。文学的“草根时代”自然而然消解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崇高姿态,但就文学本身而言,其内容和主题趋向世俗生活与人们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心灵审视并无根本龃龉。同时,文学以另一种充满竞争意识的形态进行呈现――它无形之中卷入了商业时代优胜劣汰的竞技场。一个作家就算眼下当红,当他创造力不再的时候,就会为新涌现出来的、创造力更旺盛的作家所取代,这种血淋淋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造成了文学主题和思想内容的俗化,另一方面却也使得过去对文艺资源的垄断已不再可能。文本的产生、阅读、交流等的广泛程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对于文学的热情也可以说是空前的。虽然这一变化的影响还难以估计,但是毫无疑问,它正在将文学导入新媒体干预下的新时代。

2.2 “纯文学”与大众文学本质互通

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主流――纯文学、精英文学,既是指写作的无功利性,也是指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够唤起人们对时代、自我、生命的思考与审视。然而,纯文学创作的这两种特质,在新媒介时代并没有消亡,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增强。“实际上提倡文学更接近大众社会生活,并不是要把‘纯文学’对峙化,大众文学与所谓的纯文学没有质的差别,大众文学只是更强调它的群众性。”

就写作无功利性而言,网络时代的写作反而更为突出。在纸媒时代,印刷出版物的发行受到意识形态、国家政策等强有力的控制,作家对作品取材、表现形式并不掌握充分的自由;有时,作家进行创作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收益的因素;而一些具有潜力的作品如果不能首先受到发行权威的肯定,便少有人关注,这对作者的创作热情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而网络由于其公开、自由、迅速的特性,恰恰对无功利写作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写作既不必要是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也不必担心无人问津;于是文章便成了“随便的认真写”(韩寒),以创作进行交流、纯粹凭借兴趣与热情进行写作的行为受到鼓励。作者只要依靠读者的好评,哪怕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的认可,便可以维持无功利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就作品的艺术水准而言,我认为网络时代的通俗文学有追求更高艺术水准的可能性。网络时代文学创作的自由使资源获得最大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读者的选择、作者之间的竞争可以推动通俗文学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目前,网络文学确实多所诟病,它有着消费时代的浮躁、盲目性,艺术上比较粗糙,能够达到高标准的作品凤毛麟角。但是,读者选择作品是有原则的,不是一味向市场媚俗就能够获得读者,依然只有艺术性较高的文学作品才有长期受欢迎的可能性,人们在对艺术的要求上,其基本立场千百年来并无根本变化。至于人们抨击过于年轻,缺乏生活经验,作品缺乏艺术价值等等,其实对于年轻而言,他们正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市场和读者的试炼,只不过尚在青涩时期,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由于新媒介快速、公开的特点,文学,正在成为艺术创作欣赏与交流的新平台,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在其中获得必要的鼓励和成长。

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对青年进行引导,使他们不要因为年轻时的名利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如何对青年进行提携和鼓励,以及在艺术上适当的指点,让他们能够创作出更为成熟的作品。这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因此,新媒介时代缺少的是文学的引导者,这正要倚赖于思想成熟、经验和创作水平都高于当下的老一辈作家、评论家。

2.3 网络时代文学评价的变化

网络、电视、电话、电影,各种各样的新元素充斥着人们的感官。新媒体改变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是整个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网络与纸媒并不仅仅是介质上的不同,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意识形态,新的价值观与生命观,自然也就造就了文学的新形态。

新生存体验、新时代环境下的新视野,使文学的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文学娱乐性突显的今天,好看正在成为大众评价文学作品的主流观点。如果连传播的对象都拒绝接受,思想性再深刻也不过是自娱自乐,文学跟本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效用。是否容易接受,正成为现代人们选择文本的基础性理念。在此基础上,思想性、深刻性、崇高性、艺术性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

有学者认为,当前文学研究是一种传统研究方式,建立在“细读”基础上,是一种纯文学的、精英化的研究范式。而这种精英阅读法已与当下大众文化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隔阂。于是有许多学者提出文学研究“越界”、对学科内涵进行“扩容”,这正是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在价值取向、审美观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文学研究如果固步自封,只会走向毁灭。只有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其他艺术门类和“亚文化”的不断扩充,才能不断适应当今的文学实践,提高理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王余.中国当代文学边缘化特质与时路.求索,2009(8).

[3]张弘|.媒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探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4]王娜.“文学边缘化”之我见.文学界,2006(6).